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二十三章从六品教授

一开始毕懋康作自我介绍时,或许大家还不知道此人是谁,但当他说出制造燧发枪后,几名官员终于知道对方是谁了。

“您就是撰写《军器图说》的毕孟侯!”其中一名官员询问道。

明朝燧发枪是谁发明的,这些人或许不知道,但崇祯八年刊印出的《军器图说》,明朝大多武将都曾阅读过,连带着这些文官也对写作之人略有耳闻。

不得不说这是国人的悲哀,对于发明神兵利器的专家,根本没几个人能记住,但是撰写文章,并将其刊印成册的文人作者,却被大众所熟知。

“没错,这《军器图说》正是老朽所撰写的。”毕懋康回答道。

“快.......快去请李大人!”负责招聘的官员,赶紧吩咐旁边维持秩序的士兵。

因为李鸿飞曾经交代过,对待冶铁,造火器,调配火药方面的匠人,将由他亲自接待。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表明李鸿飞对这类人才的重视,其二嘛......自然是担心有人为了当官而浑水摸鱼。

军器局可不是普通制造厂,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李鸿飞招人尤其谨慎,虽然他不懂什么火器制造原理,但作为现代人,基本的枪械知识还是懂一点的,再加上苏州军器局的匠人协助,对方是否懂得制造火器,一问便知。

当然了,对于毕懋康这种级别的火器专家,李鸿飞根本不用带匠人过来试探,而是在得知消息后,直接坐着马车快速赶到城门口。

“您就是发明了燧发枪,以及撰写了《军器图说》的毕懋康老先生?”李鸿飞询问道。

说实话,对于毕懋康的名字,李鸿飞在后世都没听说过,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华夏就没有自主研发过燧发枪,就连清朝的神机营,使用的还只是火绳枪,燧发枪那是洋人传入中国的。

可是来到了明朝之后,李鸿飞才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明朝锦衣卫不仅装备了燧发枪,而且更有三眼铳这种连发手枪。

若是以明军现如今的战斗力,就算是与两百年后的西方军队硬碰硬,那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连明军都能轻松战胜洋人,为何比明军更勇猛地满清,在后期面对洋人,却不断地丧权辱国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太平盛世过久了,满清八旗基本被废。

另一个原因,则是满清统治者为了保持八旗兵对汉人的武力优势,害怕汉人用火器造反,推翻清朝统治,遂禁止军队使用燧发枪,仅允许使用落后的火绳枪,从而导致了中国火器发展停滞不前。

就连《军器图说》这样的武器著作,也因为清朝的文字狱,而销声匿迹,以至于后世的历史书上,留下了上百年屈辱史。

“《军器图说》确为老朽所著,至于燧发枪?老朽发明的乃是自生火铳,不过这种火铳,主要是由燧石引火,大人取名燧发枪,还真是很贴切。”毕懋康回答道。

明朝对于火器的取名,都比较诗意,比如神火飞鸦,万人敌,火龙出水,暴雨梨花枪这一类模棱两可的名字,像燧发枪这样简单易懂的名字,还真没人取。

“那就没错了,听闻毕老先生之前还是一名中书舍人,如今圣上正是用人之际,若毕老愿意,本官可奏明圣上,相信以陛下圣明,定会重用于您,不说工部尚书,侍郎一职是少不了的。”李鸿飞说道。

这毕懋康在四十年前,就是从七品官员,之后又发明了燧发枪,还撰写了《军器图说》,这两样功绩,足够他在工部立足,正二品的工部尚书,可能不会轻易赐下,但正三品的工部侍郎绝对没问题。

李鸿飞倒不是想将人才赶走,可他这座庙实在是太小,这样的大神,他怕留不住,所以打算送个顺水人情。

“老朽都这般年纪了,哪还有心思与那些人勾心斗角,只要大人这边能收留,哪怕在军器局混个大使,能吃饱饭就行了。”毕懋康想了想说道。

若是在十年前,他兴许还有心思争一争,如今他反而看淡了名利,只想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新式火器,为大明的武器装备,再尽一份力。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章从六品教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