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二十二章火器专家来投

朱由检趁机发难,一下子将税率提升了六倍,若是没有这些账本打底,别说提升六倍,就算只提升一倍,收取十五分之一,这些大臣估计都会跳起来反对了。

可如今不同了,朱由检拿住了他们的命脉,再加上史可法兵权在握,若不想触怒朱由检,那就只能答应对方的征税要求了。

一众官员只能在心里,暗骂那些商人愚蠢,连原始账本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能在短时间内,被东厂的人找到。

殊不知东厂对此早已了如指掌,以前东厂负责监察百官,但凡与这些官员有联系的事物,都在东厂监察范围之内,此次查获的原始账目,几乎每本都与朝中官员有联系,所以短短半日时间找到这些账目,并不算多难的事情。

好在朱由检也知道,大明官员俸禄极低,这些官员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仅仅依靠俸禄确实不现实,所以只待对方答应增收商税后,便不在深究。

至于所谓的补齐偷漏税务,这不过是李鸿飞为了多弄些银两,赶在正式的决策下达之前,使出的一个小伎俩。

圣旨已经下达,但传递到个州府,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在苏州任职的李鸿飞,也只能慢慢等候,赚取银钱的同时,顺便开始大肆招收人才。

自从官职加上高薪的招聘告示出现,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

明朝的手工艺人,被统称为匠户,而且只要一人是匠户,子子孙孙就都是匠户,寻常百姓很难摆脱这个贱籍,如今苏州知府出台了新规定,匠人可以为官,这让不少匠人,看到了希望。

只是当时的老百姓,都被官府的反复无常给坑苦了,不太相信区区一个地方衙门,真能让他们脱离贱籍。

故而不少本地拥有手艺的匠人,都处于观望之中,毕竟他们如今多多少少还有一份工作,还能勉强养家糊口,万一离开了现在的东家,结果官府又说话不算数,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本地匠人不敢轻易下决心,但那些从北方南逃的难民之中,却有不少手艺人,这些人如今连饭都吃不上,遇到官府招人,那自然得去试一试。

李鸿飞在苏州城门口,设立了一处专门招聘人才的地点,不少从北方南逃的难民,正在这里排队登记,那场面之壮观,竟然引得不少城内居民前去看热闹。

没办法,由于难民太多,恐生事端,各地知府都有规定,不允许大量难民进城,并在城外搭建营帐,由官府与城内富商出资,设立粥棚,一日免费供应两顿稀粥。

如此一来,便于集中管理难民,另一个则是为了维护城内的治安,防止难民趁机滋事。

就连李鸿飞对于这样的设定,也没有任何异议,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如今这种不公平待遇。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群难民中,挑选一些可用之人,也算是给他们谋了一条出路。

“姓名,年龄,籍贯,都会些什么活计?”负责招收人才的官员,按照惯例询问眼前之人。

由于事物繁忙,需要登记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导致这些官员,连头都懒得抬。

“老朽毕懋康,字孟侯,歙人,如今六十有三。”来人回答道。

听闻此人都六十三了,负责书写的官员,忽然一愣,随后停笔抬头,开始打量起眼前之人。

此人虽然年纪颇大,穿着也很朴素,与一般老农夫区别不大,但精神饱满,颇有一股儒家风范,想来应该是个饱读诗书的老者。

若是一般的招聘,像这种年过半百之人,根本没人理会,但知府大人说过,匠人这个行业,年纪越大,资格越老,手艺也越是纯熟,所以一应登记官员,也不敢造次。

“那您老都会些什么技术?”官员询问道。

这样的老人,自身保养地很不错,一看就不像下地干活的农夫,至于铁匠,木工这类的体力活,也应该不是这个老者所擅长的,难不成是个郎中?

“老朽乃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因得罪当朝大臣,被罢贬至工部军器局大使,负责督造军器事物。”毕懋康


状态提示:第二十二章火器专家来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