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铁十字>第八节 动荡的昭和时代(完)

10月份,随着军队在满洲推进愈加深入,缴获的战利品和资产愈加丰富,归顺我方、欲与帝国合作的当地人士愈加众多,所谓“不扩大”也就越来越难以推动了。

内阁方面口头上还在坚持“不扩大”,但实际上已有所动摇了,不过他们的条件与军方的条件有很大出入,大体是扩大附属地范围、增加兵力等在激进少壮派军人看起来落后于形势的想法——总而言之一句话,内阁已被军人强行拽着往前跑了一段路,虽然远远没有达到军人的预期,但与他们最初考虑的恢复原样的“不扩大”却有了很大的前进。

用当前一句俏皮话来形容很贴切:就是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地靠了过去。

可惜有些激进派是头脑简单、易冲动的人物,对内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态度还不满意,以桥本欣五郎为首的樱会认为要进行“改革”,企图发动军事政变,在10月下旬拥立以教育总监荒木贞夫为首的军事z quan,但还没有谋划完毕便流产了,桥本本人于10月17日被捕,史称十月事件。

这起事件当时看起来像是闹剧,但事后看就发现揭开了危险的序幕,该序幕一旦被揭开,有关军事政变行为就停不下来,此后十几年不断有这类事发生,直到堀长官领导“天诛国贼”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实际上这些人串联得很儿戏,根本没什么掩饰,甚至约定要被推举的人自己也莫名其妙——起码荒木贞夫当时没这个想法,而且也没有在陆军中枢机构内保密,而是四处出动在拉同情者,这根本就是闹剧一样的做法。

一夕会成员也都知道了,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樱会是对立,所以打算阻止,结果永田铁山说:“他们成不了事,不过利用他们吓唬一下内阁也好,对我们有利。”

未遂政变很快就流产,由于当事人没有显著恶行,所以只给了个“严重反省”的处分,但对于政界要人的震动是很大的,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军队压抑着如此巨大的不满,这迫使他们在“不扩大”这件事上步步后退,在实质上达到了永田铁山等人期望的目的。

到12月13日,内阁终于维持不下去:一方面内部已坚持不住“不扩大”的方针,根本压制不了军人,另一方面对国际上也难以交代——口头的不扩大与实际上不断深入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因为在此前一周,陆军中枢已下令从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团,并从朝鲜调朝鲜军第20师团司令部、混成第38旅团、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到12月份之际,满洲我军已有将近3万兵力,另有5万投诚部队配合作战。

导致内阁倒台的直接导火线是“进攻锦州”问题,当时张学良逃跑时把大本营安排在锦州,而无论是地理还是心理,不拿下锦州就代表没有控制满洲,因此军部坚持要进攻,内阁就只有倒台这个结局,最后在元老西园寺公望的推举下,犬养毅内阁成立,两天后关东军正式进攻锦州。

如果前面张学良的不抵抗还有南京方面发电报给他说“政治解决”做挡箭牌的话,那进攻锦州之际,南京的态度已变了,多次发电报要求抵抗,但张害怕自己的部队损失过大而不遵令,并准备从锦州撤退。【译者注:12月30日国民政府急电令张学良“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1月3日,第20师团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这时候国际上对帝国政府言行不一的态度感到担忧,国联于10月18日邀请美国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一周后出具决议要求帝国撤军,并于11月16日之前完成,当时的表决是13:1,只有帝国自己投了反对票,按照国联的章程,必须全会一致,所以这个决议没有通过。

因此,中国指责帝国政府“枉顾国际决议,拒不撤军”的说法在法理上站不住脚,该决议表决虽然对比悬殊,但毕竟没有正式通过,没通过最多只能遗憾而无法谴责——当时国际政治就是如此,帝国政府只合理利用了其规则而已。这个弊端也揭示了国联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虚弱之处,所以后来组建lianguo时,


状态提示:第八节 动荡的昭和时代(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