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金玉仙缘>“老子过函关化胡”和“三教出一门”

东汉汉明帝年间,,张道陵初创道教时,为了拉抬声望和名气,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尊之为太上老君。这对道教后来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老子过函关化胡为佛”的故事就是得益于这个广阔的遐想空间,在佛、道两教为争夺信徒跨越千年的斗争中,成为道教弟子攻讦佛教的一个重要理论。

老子的在五十多岁时辞官西行,到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请求下他写下了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经》,继续西行,不知所终,那么,老子会去哪儿呢?多年之后,后人就臆造出了他的去向,这就是过函关去西化胡为佛。

一、老子过函关化胡

关于老子过函关化胡为佛的传说,早期有两本书记载了这件事。

一是《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说是东汉(25-220年)时期的道士于吉流传下来的。但是,有人考证,认为《太平经》非一时一人之手,是多人长时期的增益而成,于吉仅是其撰人之一。所以,《太平经》里关于老子过函关化胡为佛的传说,是不是最早,无法定论。

三国时魏国人鱼豢在《魏略·西戎传》提到了老子过函关化胡为佛的传说,可以认为是是最早的说法:“《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在鱼豢的书里,已经明确的把佛祖说成是老子的弟子。但是做为一种传说,一个故事,对人们的影响仅仅是给人们一种感知。真正引起轩然大波的则是《老子化胡经》。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在争夺信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和平形式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宗教理论家。最激烈的斗争场合,莫过于“斗法会”。道、佛两教,各自都在“斗法会”前做大量的准备,挑选一些博学善辩的道士、僧侣,在“斗法会”上,各执一词,互相攻讦,抬高自己,贬低对方。《老子化胡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道教道士王浮,河南洛阳人。在西晋惠帝(公元290——306年在位)时期,为天师道祭酒(首领)。因为是一路首领,所以常常参加一些斗法会,每每大拜而归。王浮羞恼之余,便依据一些典籍、传说,发挥自己的想像,编撰出一部《老子化胡经》。《老子化胡经》一问世,即在僧道优劣的辩论大试身手,大肆流行,影响很大。

《老子化胡经》巧妙的利用了《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老子过函谷关西行,“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然后巧妙的续出,老子去了天竺国,点(教)化胡人为佛。《老子化胡经》把佛祖如来硬说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对中国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佛门弟子来说,更是如鲠在喉,如芒负背。当时,长安有个名气很大的和尚,叫帛远,又名白远,白远和尚。号法祖,俗姓万,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自幼出家,每日能诵经八九千言,深研大乘经典,又博读世俗经史,以讲习为业,僧俗弟子达千余人。他听说王浮作了《老子化胡经》,就一气之下来到了洛阳,和王浮斗法,辩论起佛道的先后高下,但结果竟然是不分输赢。从此,《老子化胡经》便成为道士们攻击佛教的坚兵利器。并且从此流行开来,影响甚远。

对于《老子化胡经》的出现,佛教信徒们一直不服。也不惜大量编造历史,抬高佛祖,贬低老子。如东晋僧侣支遁在《释加文佛像赞序》中就说:“昔姬周之末,有大圣号佛,天竺释王白净之太子也。……络聃周以曾玄”。他不仅把佛祖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还把老子和庄子说成是佛祖的“曾孙”和“玄孙”。梁朝和尚僧佑也在《出三藏记记》中指出:“昔祖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但无论是贬低老子也好,说《老子化胡经》谬诬也好,《老子化胡经》依然广泛流行,经


状态提示:“老子过函关化胡”和“三教出一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