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穿越重生>铁流1911>第351章 【糟糕的开局】

中国古代有许多咏赞春雨的诗句,民间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可在1917年4月的埃纳河两岸,法军却把“如约而来”的绵绵春雨称之为“霪雨”。

细密落下的雨水湿润了泥土,无数双脚踩踏之后,大地一片泥泞。肉眼看向远处是蒙蒙一片,高地、德军的碉堡、树林都模糊在雨幕中,三百米外的物事就难以分辨清楚了。如果炮兵用觇口直射或者炮膛靓视直射的话,他会发现视野更加模糊不清,所有的景物经过狭窄的孔径投射到眼睛中时产生各种折射现象,稍远处就是白茫茫一片。如果使用照准镜,原本较差的视野在放大作用下变得更加糟糕。

炮火准备的第三天,也就是4月9日,雨水来了,而此时的法军炮兵们已经完成对德军前沿的轰击,正向纵深加以饱和轰击,炮火准备的效果由此大打折扣,就连炮兵指挥官也说不清楚炮弹到底落到哪里去了?

七千多门火炮的合奏,在恶劣天气的干扰下变了调子。

雨,继续下,刚刚回升到1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逐渐降低到4摄氏度左右,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官何向东上将,民事协调官姚青松少将乘车从蒂埃里堡前往埃纳河前线时,亲眼看到一群塞内加尔黑人士兵在身上裹着一切能裹着的东西,跌跌撞撞、叫苦连天的步行前进。

几乎,预料中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出现了。

“一万伤亡代价,48小时,哼哼。”何向东从路边的黑人士兵身上收回目光,顺手裹紧军大衣。倒春寒来了,雨水会不会变为雪花呢?老子不管了(其实也根本没法管)!

深受英国将领影响的尼维尔将军对中国远征军的态度,实在令何向东有些接受不了。徐树铮把与英国远征军将领的关系弄得很僵,尼维尔公然违抗陆军部长潘勒韦的命令扣下中国人重炮,还让中国远征军司令官从巴勒杜克到蒂埃里堡,再从蒂埃里堡到苏瓦松,为的只是实现两军高层的“礼节性会晤”。

抛开协约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对法**民的同情心理,何向东是巴不得尼维尔栽跟头的!

姚青松开着车,何向东坐在前排副手位置,后面是两名警卫参谋,可以说没有“外人”,少将说:“老师,是否派出全部医疗力量增援埃纳河?”

显然,刚才何向东带着嘲笑和幸灾乐祸意味嘀咕的那一句,给姚青松造成了一些影响。

“我在想,埃纳河一线炮火准备已经第三天了,德军大本营应该已经可以作出大规模攻击在即的判断,派出预备队和从次要战区抽调援军。如此,加尔维茨的第五集团军会否被削弱?如果第五集团军被削弱,那么他的战书就是虚张声势,我们完全可以抽调大部分的医疗力量增援埃纳河;如果,德军把破解法军埃纳河攻势的目光转移到圣米耶尔呢?中国远征军刚刚来到,立足未稳,没有战绩也就没有在欧洲的作战经验,是软柿子还是硬石头?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谁也不知道!我看,加尔维茨冒险发起进攻,企图以突破我军防线而给法军造成压力,迫使法军把预备队投入圣米耶尔方向,削弱埃纳河攻势的强度,这一可能性大大的存在。”

姚青松说:“东部战区对法军和德军是相同的概念,即便德军完成对巴勒杜克的突破,要造成对法军侧翼的实际威胁,就还需向巴黎挺进。这一路地形比之别的方向更加复杂,德斯佩雷将军也会设法阻止。是否把第六师野战第一医院调出来?”

何向东听出姚青松的意思了。姚青松其实也认为德军会对巴勒杜克发起进攻,又认为进攻的规模、强度都不会太大,只是作为对中国远征军战力的试探,如果德军顺利突破就会投入预备队,如果不能则就此作罢。由此,姚青松少将有把握认为己方能稳守战线,甚至能抽调一部分医疗力量来替尼维尔擦屁股。

法预备集团军群司令部按照尼维尔将军的估算,为埃纳河攻势作战准备了应对一万人伤亡的医疗力量。

“不,华工军团医疗队也要调往巴勒杜克!”

<

状态提示:第351章 【糟糕的开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