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214章巴图尔珲台吉的无奈

大明对近在咫尺的俄满侵略军不管不顾,谨守自家地盘,倒也颇为符合大明现今的国策。

毕竟国内才刚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好不容易过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老百姓还真不愿意轻启战端,何况还是深入漠北作战。

就连大明的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明军没有骑兵优势,一旦脱离了城池的庇护,贸然深入漠北地区,最多只能发挥出一半的战斗力。

这也是俄满联军如此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

按兵不动,对大明没什么损失,而且蒙古地区打得越惨烈,反而为大明今后占领整个漠北,扫清了不少障碍。

只不过这样一来,却坑苦了如今的准葛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

占了当年明朝与满清大战的便宜,这些年巴图尔珲台吉,通过收编与吞并昔日的蒙古八旗部落,在蒙古诸部中一家独大,光是战兵就有十来万,人口总数也超过了六十万之巨。

这样规模的蒙古部族,根本不虚已经日落西山的满清政权,就算是大明军队进入漠北,巴图尔珲台吉也有能力与之周旋。

所以,意气风发的巴图尔珲台吉,面对满清招揽之时,十分干脆地回绝了对方。

然而,白捡的便宜,可不是那么好吃下的,巴图尔珲台吉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加又不肯归附满清,终于彻底惹恼了满清。

可以说如今的准葛尔部,是除了大明之外,满清最痛恨的一个蒙古部族了。

虽然满清国力大降,兵不过二十万,而且还得同时兼顾蒙古其它地区,真正能威胁到准葛尔部的,估计也就只有十来万军队,算是与巴图尔珲台吉的兵力相当。

但好在满清有盟友,沙皇俄国在1626年左右的疆域,便与大明西北的准葛尔部接壤,所以沙俄根本无需从西伯利亚派兵,而是直接从沙俄中部重镇托木斯克,派遣了六万大军进入准葛尔部。

加沙俄在西伯利亚的三万大军,整个俄满联军在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之巨,而光是对付巴图尔珲台吉的,就有近十七万大军,由此可见,巴图尔珲台吉在漠北的地位。

在另一个时空中,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葛尔丹造反,迫使康熙御驾亲征,那是因为背后有沙俄人支持,而如今,沙俄却在背后捅刀子,巴图尔珲台吉为了保住现有地位,不得不另寻盟友。

然而,唯一有能力对付俄满联军的大明王朝,却对此视而不见。

之前国防部实施军制改革,巴图尔珲台吉就受地方军阀篡撵,差点坏了李鸿飞的好事,如今巴图尔珲台吉有难,大明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没办法,巴图尔珲台吉只能一边抵抗,一边三番五次遣使前往北京,向大明王朝求救。

为此,巴图尔珲台吉愿意承认大明宗主国地位,并将自己那刚满七岁的第六子葛尔丹,派往京城做质子。

说实话,李鸿飞在看完这些条件后,心里曾有过一丝动摇,准葛尔部如今在蒙古诸部中的领袖地位,只要巴图尔珲台吉能臣服,大明染指漠北一事,基本算是板钉钉了。

可李鸿飞心里很清楚,他要的不知是这些,他不需要蒙古出现国家形式的政权,准葛尔部永远只能是一个部族,而非大明的藩属国。

再者,别看巴图尔珲台吉说的声泪俱下,事实他的部队,到目前为止并未损失太多,一旦大明这时候参与进来,巴图尔珲台吉很有可能采取保存实力的举措。

准葛尔部如今就是漠北第一部族,等到战争结束,整个漠北都得重新洗牌,拥有十万大军的准葛尔部,未必会甘愿听从明朝的调遣。

葛尔丹今后可能是一位著名领导者,但现在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屁孩,即使巴图尔珲台吉舍弃他这个儿子,也未必不可能。

对于少数民族,李鸿飞更倾向于后世的各民族自治。

而仅仅一个自治区的军队数量,却相当于大明野战军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李鸿飞不能允许的。

所以李鸿飞只能继续等待,等准葛尔部实力大减,等其他中小型部族,主动投靠大明,只有这样,将来漠北实施


状态提示:第214章巴图尔珲台吉的无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