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183章来自外界的阻力

虽然李鸿飞软硬兼施,勉强算是稳住了大明内部的局势,但关外的满人部族,仍不可小觑。清兵入关前,整个东三省的满人数量大约在六十万左右(是人口而不是兵力),经历这几年的战乱,满清表面上看似损失惨重,但最终安全退出关外的,还是有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说,这五年时间里,满清在关内,损失的基本都是汉人,要不是因为争夺权力而分家,满清的实力在关外还是十分强大的。李鸿飞若以为将满清赶出关外就能高枕无忧,那真就是大错特错了,关外可是满人的主场。且不说明军大部分士兵,都来自江南,不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单就出关野战方面,明军就不是清军的对手。以前在中原,明军屡战屡胜,那是因为明军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攻城。中原腹地处处是城池,明军抱团攻城,那清军就得守城吧。如此一来,清军骑兵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因为无论清军实施什么样的战术,明军就只有一个目的,攻城!加上关内老百姓的策应,使得清军对付的不单单是明军,更是天下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岂有不败之理?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关外土地贫瘠,往往几百上千里,都难以见到几坐村庄,更别说城池了。这里是清军的主场,骑兵占据了天然优势,以步兵作为主力兵种的明军,除了固守城墙外,根本没法主动发起攻击..........既然只能防守,那就没必要浪费过多兵力在东北,裁军发展国内经济,成了李鸿飞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可大明不动,不代表满蒙等地不过来挑衅。由于大明要实施军制改革,所以不得不提前给底下老百姓透露风声,争取民意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结果国内军阀还没什么动作,国外势力倒是先跳了起来。按理说,明朝要裁军,主动削减实力,对周边国家应该是好事,完全没必要反对啊!可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得知,李鸿飞与朱由检闹“不和”之后,不少势力觉得这是个机会。能作为一国之主,或者一方势力的首领,都不是简单之辈,明朝这样大张旗鼓的裁军,非但没能让他们感觉丝毫安全,反而有种风暴来临前的沉闷感觉。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兵贵精不贵多。以前大明号称雄兵百万,但朝廷能指挥得动的,只有十来万禁军,各地边军虽然强悍,但基本都是听调不听宣。说白了就是拿着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兵,再加上吃空饷,虚报编制等情况,真正打起来,这些国家或者部落,往往面对地明军绝对不会超过十万。然而明朝一旦真正完成军制改革,将军队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么周边国家以后面对的明朝军队,很可能就是整个大明的军队了。而且明朝军队为了保证足够的战斗力,在削减编制的情况下,定然会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明军如今在野战方面,都有能硬抗满清骑兵的战斗力,若是再予以加强,谁知道会整出一帮什么样的妖孽?所以要想瓦解明军的军制改革,那便是趁着明朝内部还未彻底稳定,率先挑起边界紧张氛围。1649年十月,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以大明封锁边界,关闭民间互市为由,纠结骑兵三万,绕过嘉峪关,进入西北地区大肆劫掠。而当时明军第六集团军,恰好在西北地区实施土地改革跟剿匪,于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入境没多久,便一头撞到了十万大明国防军枪口上,仅仅一个月时间,便丢下一万多人马,仓皇撤回蒙古境内。本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加上当时朱由检忙着迁都,李鸿飞忙着兵变,得知对方已经被打退,也就没有过多在意。谁成想,这件事被蒙古人记恨,于次年开春(1650年三月)由巴图尔珲台吉亲自率领八万骑兵,陈兵嘉峪关外,随时准备向明朝发起进攻。这巴图尔珲台吉或许没人知道,但他的第六子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让康熙御驾亲征的葛尔丹。巴图尔珲台吉是西部蒙古部族的首领,而且没有被皇太极收服,属于蒙古八旗之外的部族势力,以前更是一直与明朝保持交好。可这次为什么要招惹大明呢?这其一是因为粮食。明


状态提示:第183章来自外界的阻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