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一零三章雨花台会战

凤台山一役,张超一部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吃掉了清军的前锋部队,令清军意识到了分兵的危险,之后阿济格迅速调整战略,不再分兵,而是抱团前进,稳扎稳打,不给明军丝毫钻空子的机会。

故而之前设定的层层阻击计划,被迫搁浅,无奈之下,李鸿飞只好集结部队,与清军正面对战..........

崇祯十八年六月初一,英亲王阿济格,率领二十万大军猛攻南京雨花台,南京军民在城防总督李鸿飞的率领下,于安德门外,正式打响了雨花台会战。

安德门是明代南京十八座外城城门之一,因为南京三面环山,外城城墙的修建相对复杂一些,为了进出方便,开出的城门也足足多达十八座。

不过李鸿飞如今据守的这座安德门,与其说是城门,倒不如说是个遗址,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明太祖朱元璋,早前也没打算,将国都建立在南京(原本是定都凤阳),所以当初很大部分资源,都用在了凤阳郡。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南方从此无战事”,南京的城防建设,更是不了了之,不少外城的城墙,甚至因为经费的原因,最终变成了烂尾工程。

依托这样的城墙守卫南京,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出城作战。

李鸿飞之所以陈兵七万于安德门前,主要是因为,这里属于西面进入南京的必经之地,而且左右环山,中间虽属平原,场地却并不算宽广,至少对于几十万大军来说,还是比较拥挤的,这样的地势,恰巧能有效限制大规模骑兵的冲锋。

左右两边山峰并不一般高,左边山峰略险,最高处达到两百多米,且山势陡峭,骑兵难以逾越,李鸿飞将有所损耗的张超一部,调往守卫,防止清军步兵袭扰侧翼。

而右边说是山峰,不过是相对高一点的土丘罢了,最高处不到一百米,山势舒缓绵延,甚至因为两头皆为斜坡,一旦清军骑兵冲上了坡顶,则很有可能顺势而下,直击李鸿飞的中军。

为此,李鸿飞不仅将郭胜的一师调往驻守,更调拨了一万步军,协助御敌。

当然,从左右突进,只是清军的备用选择,中间可是平原,若能直接从中间突破,谁会去攻打那些地势险要的区域?

阿济格要做的,就是集中力量,从一个点突破,凿穿明军阵型,然后全军掩杀扩大战果。

李鸿飞率领苏州新军第三师,以及剩余联军,总共五万多人,布置在这六里多宽的平原地区。

看着前后左右黑压压的大军,李鸿飞一时间豪情万丈,这才是军队,这才是气势!

以前从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简直弱爆了..............

尽管李鸿飞坐在特制的,两层楼高的指挥战车上,可是举目望去,甚至一眼望不到头。

“难怪古人打仗,只能依靠战鼓,或者旗语进行指挥了,这样大的区域,依靠传令兵,等到命令下达,战斗估计都结束了。”李鸿飞忍不住感慨道。

五万多人的军队,就已经有如此气场,待阿济格的大军进场,其震撼力更是难以言表。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或许就是此时李鸿飞内心的真实写照。

清军打头的正是骑兵部队,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黑色战马,犹如一股黑云迎面压来。

阿济格又是正白旗旗主,他手下的满人将士,皆身着银白铠甲,迎着东升的太阳,颇有金鳞初开之气势。

或许是之前的接连失败,让阿济格认真起来,汉八旗的战斗力,已令阿济格失望透顶。

又或许是由于场地狭小,阿济格二十万大军很难摆开,总之这次主攻的部队,竟然全是满人正白旗将士。

待前锋三万骑兵散开护卫两翼,中军六万正白旗步兵,掩护炮队缓缓向李鸿飞的大军开进。

在算上一些辅助兵种,仅前线的部队,阿济格就投入了十万大军,这还是场地限制的原因,否则鬼知道他会不会全军压上来。

没多久,清军炮队就位,两军前线相隔仅有一里地,双方的步兵,都以进入火


状态提示:第一零三章雨花台会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