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昭华>第一百一十一章 周家口

周家口镇即后世的周口市,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张昭华抵达的时候,就看到四面黄水如注,堤下民役来来往往搬运清理。

“贾鲁河河道淤住了,”蒋廷珪看到了就道:“今年黄河满溢,不仅冲垮了故道,还从涡河、颍河入了海,那两条河流经的地方也是水涨,不能通船。”

贾鲁河即惠民河,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此时的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但是一旦涨水,便夺颍甚至夺涡。

因为黄河挟沙量太大,河道很容易淤积,一般来说淤泥不会轻易被水流带动,只会一层一层堆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理淤泥,疏浚方法是‘水落则登滩挑挖,水涨则乘船淘爬’,不过除了工具简陋,所用的方法其实和后世清淤是一样的,都是要先搅动泥沙,然后再用人力器具挑挖淤积物,所以张昭华看到的就是征夫在一担担地挑泥。

征夫明显是征夫的样子,但是河道旁边还有明显不是征夫的农民,这些农民也在大堤下面挖着什么东西,张昭华几个人走过去,就看到他们挖的也是一种黑质土。

问了之后才知道这种土能肥田,庄稼要是种在这种土里会长得好。

“今年庄稼好不好,”蒋廷珪问道:“秋粮之后,还有多少存粮啊老人家?”

“今年庄稼能好吗?”两个老农道:“都被河淹了!”

张昭华这边听到他们说河水淹了地,但是看他们神色,似乎并不是呼天抢地。原因很快也知道了,因为河决,朝廷蠲免了今年的夏税秋粮。

张昭华刚要说话,就听其中一个老农道:“朝廷免了税,粮长就不敢逼着俺们了!也不用多征五升的漕税了!今年发大水,运河也行不了船,真希望年年发大水啊!”

张昭华听了个清楚明白,不由得上前问道:“老人家,朝廷如何在老百姓身上征收漕税?”

这老头瞧见了张昭华,即使她穿的已经是普通了,但是他还是觉得张昭华不像是普通百姓,顿时嗫嚅着不敢出声,还是杨氏过来搭话,说这不是官太太,他们一家人就是从京城来回老家探亲的,张昭华顿时反应过来,这些年尽说官话了,差点都忘了自己就是河南这地方长大的,顿时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讲了出来,那老头不由得放松了警惕。

通过询问才知道,因为皇上北巡,所以夏税和秋粮不送抵南京,而是发运河送往北京,上一次皇上北巡的时候,粮长就多附加粮米,如官船上要收船耗,各种繁多的名目如轻赍、席木、正耗、加耗、月粮、贴蹭、杂费等,征收数额约与亩税相当,甚至超过正额。

因为此时的粮食全部是由粮长征收和押运入京师,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所以他们征收船费,倒也合理,然而价钱居然和亩税相当,那就十分超额了。

张昭华以为地方粮长只是多收一项船费,然而没想到这几个老农闲谈起来,说粮长不仅多收漕税,还在折色上,做了许多手脚。

所谓的本色,和折色,是指天下税粮,以米麦为主,这就是本色,但是也允许百姓以银、钞、钱、绢代输,这就是折色。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交不足本色的,就交折色,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绢一疋,石有二斗;棉布一疋,一石;苎布一疋,七斗;棉花一斤,二斗。

“粮长说,一斤棉花折一斗?”张昭华道:“一两银子折一石?”

见农户点头,张昭华不由得怒道:“这得是黑心到了什么地步啊!”

周家口镇的粮长不仅起立名色,科扰粮户,而且加成收受,贪污钱粮,小民种着薄田,靠挑水灌溉,却被各种剥削压榨,要缴一斗到二斗的田赋,苦不堪言。

“赵老汉,你快去看看吧,”远远一个声音吼过来:“里长又催着你家侄子要粮了!”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顿时扔下了铲子跑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一章 周家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