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昭华>第九十一章 我所谋者

“不要忧心,”张昭华道:“咱们大明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确实在南洋、西洋走俏地紧,你兄弟啊,挺有眼光——要是真让他去了,指不定赚一大笔呢。”

沐氏摇头:“我只求他平平安安地,要那么多钱作甚。还是嫂嫂的娘家弟兄争气,我那兄弟就是笨得要死,脑袋一点儿也不灵光。既然拦不住他,我还想着,等您兄弟的船只下一次去南洋,也带一带我那个不成器的兄弟,让他也跟着去捞点金回来。”

“先走几趟适应航路,”张昭华将自己的打算略透露了一二道:“我早想着在广州、南京成立庆元商社,打着皇家的名头,请私船入股,联手干大的。”

“要私船入股皇家船队,为什么要把利润分出去?”韦氏一窍不通,但是沐氏还是有头脑的。

张昭华解释道:“目光看远一点——海这么大,不是一家就能吞下的。”

沐氏更加惊讶了:“皇家船队,不就是郑和的船队吗,市舶司不就是您说的商社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张昭华觉得市舶司是国家机构,是属于后世所谓海关一类的部门。而商社是私人商盟,如今的海上民间贸易,风险太大,尤其是倭寇这样的,除了郑和的船队不怕,剩下的民船,就没有不怕的。如果成立商社,可以整合大小船只,结伴出海降低风险,促进民间贸易的发展,同时借用皇家的名号,给他们巨大的利益,比如在皇家船队有股份的私船,在市舶司可以不征抽舶脚。

市舶制度确立后,可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首先是税收,也就是政府征抽舶脚。所谓舶脚,就是蕾舶之至所应纳之泊步下锭之税,就是海关税。

“啊——”韦氏惊讶万分:“这么天大的好处,就分给他们了?”

“别急。我还没说完。”张昭华道:“不征税,但是他们每年要给皇家付一笔钱。打着皇家的名号和外国通商,好处自然是天大的,还不征税——每年只收二百万两银子,一定有很多海商趋之若鹜。”

海商在此时还没有形成规模,要形成也会在张升的手上,他可以通过这样的商社,形成一个以张家为首,东南世家巨富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以大航海的趋势来看,这个集团早晚有一天,会掌控东南经济命脉。

这就是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张昭华现在要做的,就是促成商人进化成资产阶级,这样的阶级是瓦解藩王土地和人口的最大助力,至于这样的资产阶级会新兴壮大到何种地步,张昭华倒是希望快一点,能在她闭眼之前能看到。

为何张昭华笃定一旦成立这样的商社,一定会有大小民船蜂拥而至,跟随出海——因为此时市舶司管辖民船很是严格,民船想要出海,不是很容易,因为会有出海的文引,每年只有几十个文引,后来请求出海的人太多,增派到一百一十个。但是还是不够,市舶司那边的官员便不再发——地方官更不敢私自额外派发文引,所以一张文引,十分难求。

但是张升的船队就是个特例,他的船队在市舶司那里不论出海多少艘,全都发放了,所以有无数的民船、商船想要跟随庆元号出海,全都走张升的门路,这就是商社形成的基础。

张升之所以这么牛掰,还是因为皇帝记着他在靖难时候的功劳,不仅允许他和鞑靼交易——这也是永乐七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候鞑靼斡亦剌和大明的关系还不太紧张,但是现在自此皇帝北征之后,张升就不再和鞑靼进行贸易,损失巨万,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过在海运以及运河上,张家还是得到了补偿,特别是永乐四年的时候,张升请求在福建漳州开了一个港口,专用他下海做生意,张昭华当时都替他捏了把汗,但是没想到皇帝居然答应了,这就是月港的来历。

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港道外通海潮,内接山涧,是个极佳的舶口,跟郑和每次从太仓刘家港起行一样,那里船只规模庞大。

“十年时间,”张昭华算道:“有这样不征税的好事,就是鼓励民间海上贸易,让这条黄


状态提示:第九十一章 我所谋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