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宰执大宋>第三二四章 离京
排,在青州待上一段时间再去登州。

钟浩觉得就算让那高丽使者等上一阵,自己再去登州和他接洽,大概也没有什么问题。

………………

钟浩临行前,去潘旭筹备的眼镜作坊和烧酒作坊里,着实待了好几天。

钟浩马上就要离开东京城,自然要趁着自己在东京的这段时间,把这制造千里眼和眼镜的技术,还有蒸馏烧酒的技艺教授给作坊内的工匠!

这千里眼的制作安装技术,说起来也没什么难度,无非是要目镜和物镜镜片,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这样组合起来便形成了放大的景物。

当然这技术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颇有难度的。

首先这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研磨的弧度肯定要有要求,只有弧度合适,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成像效果。这目镜和物镜的如何安装组合,也是很需要一些经验的。若是角度和距离不合适,这千里眼很有可能就根本没有作用。

当然,为了调节看得景物的远景,这千里眼的铜管最好还要是伸缩的,这样可以利用铜管的伸缩,来调节所要看的远近景物。

至于眼镜,其实和千里眼也是一个道理,还是利用透镜成像的原理。这近视眼镜和老花镜无非是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的两种镜片的区别。

当然,想要这近视眼镜带着更加合适,还要根据佩戴者的近视度数来确定镜片的度数!至于老花镜,自然也是根据度数来确定佩戴者需要的镜片最好,但是相对于近视镜来说,这老花镜对度数的要求稍微低一些。

但显然,以大宋如今的技术,很难做到这确定佩戴者的准确度数,只能大体的根据佩戴者的近视程度,来确定给他安装稍微厚点的镜片,或是稍微薄点的。

这千里眼制作和安装的各种程序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其实静羌寨的工匠在钟浩的奖金刺激及严格要求下,早就有了比较详细的工作笔记,以及根据这些工作笔记总结出来的详细经验。

因此钟浩教授起那些工匠这千里眼的制作、安装技术来,自然是轻车熟路的,很容易的便把这千里的技术教给那几个潘家的工匠了。

但是这眼镜的研磨和安装,确实得从头和工匠们一起研究。

这制作眼镜的需要的透镜镜片需要研磨的弧度,及其安装在铜制镜架上所需要的角度,都需要钟浩和潘家的工匠们一起研究。

因为在静羌寨时,这千里眼是研究只做过,并总结出许多经验的,但是这眼镜确是从未研制过的,需要钟浩从头开始摸索。

好在有了制作千里眼时总结出的制作研磨各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经验,这眼镜镜片的研磨倒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这眼镜的制作技艺倒是很快被钟浩和潘家的工匠掌握了。

通过一定的摸索,钟浩对于近视镜片的厚度,定下了很是粗略的较薄、中等和较厚三个标准。到时分别针对不同近视的程度的文人配镜。

当然,这样比较粗略的近视眼镜镜片标准,很有可能让那些配镜的文人眼睛会受些影响。但是也没办法,现在又没有什么验光仪器,钟浩也没有什么验光的标准,只能先将就了。

不管怎么样,起码有了这近视镜能让这些受近视困扰的文人看清东西,也已经算是不错了。可以想见,这近视镜一定会大受那些视力不好的文人的欢迎的。

至于具体的一些标准,只能在随后的时间里,慢慢去总结和制定了。

钟浩把自己对于这眼镜的一些制作和销售想法跟潘旭说了,到时让他和那些眼镜销售和制作人员,一起去总结着眼镜配镜经验。比如制定一个视力表,以后若是有人来配眼镜,可以让用视力表测试其视力,然后根据其视力好坏,来决定佩戴镜片的厚薄等。

潘旭在这经营方面也是个人才,一听钟浩说得这些,立即便明白了,而且对钟浩说得这些东西很是赞同。

至于烧酒作坊,在筹建的时候,钟浩便经常来指导过其建设了。这烧酒作坊的卫生设施、排风设施,以及烧锅的架设等,


状态提示:第三二四章 离京--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