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鹰扬德兰士瓦>第六十四章 学堂

漫步在法租界的紫竹林大街,这里是华洋分界的所在。路两边洋房、洋行林立,圆的、尖的、斜的房顶上插着各式洋旗子,其间也夹杂着不少华人商铺,尤其以粤地腔官话的广东店主居多。洋人、华人比肩接踵,除了男人还有不少浓妆艳抹的妓女,其中竟然有很多是穿着和服的日本妓女。

梁洪不是来逛街景的,这附近有两处他此行的目标。一处就是往东不远巴黎路上的北洋电报学堂,那里是全国最早的工业技术学校,沈铭轩就是到那里当学监的。另一处离电报学堂很近,北洋医学堂,全国最早的公立西医学校。他来天津,就是想借着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动荡,从这些学堂中挖走受过良好教育的师生。

李鸿章绝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创办了中国近代西式的海军和陆军,虽然这两支军队都没能完成保卫国土疆域的使命。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天津的机器制造局将在两年后毁于战火。同样在他的北洋老巢天津,兴办了一批西式学堂,南面大营门外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学,也是梁洪此行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两所学校,都是军事类的。天津武备学堂,构成未来北洋军阀的军官骨架,现在有了新军这个平台,人他是挖不走的。此外就是天津水师学堂,不过他压根不感兴趣,甲午海战失败之后,海军丢掉了军魂,海军史上出现了整整一代败类,亦官亦匪,有奶就是娘。

站在北洋医学堂墙外,梁洪在沉思,电报学堂现在有了沈铭轩这层人脉,可医学堂如何搭上关系?随着招募的大批华工到非洲,医疗也成为了必须要考虑的。这些人可不像生化人那样经过基因改造,也不像他打过无数的疫苗。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医疗条件,才能提高同胞的生存率。

北洋医学堂教学水平还是很高的,前身是教会办的医学馆,北洋系接手后,聘请中外教习,学生以20名为额,招生挑选极为严格。最初这里只招收广东学生,这跟粤人学监曲桂庭的乡情有关,后来经过本地绅士集体抗议,才争取到天津本地生按比率入学资格。学堂课程按西方医学校标准设置,课堂基础学习半年后,按日轮班随医官前往医院临床观摩。整个学习年限4年,学成后发给执照,准以医学谋生。

搭上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接近,梁洪在附近寻找出租的民宅。庚子之变以前,英法租界里都有大片的沼泽,夏天蚊蝇滋生、臭气熏人,房价始终没涨起来。直到八国联军之后,租界扩大,疏通海河时把挖出的泥沙填平了沼泽,租界的环境才彻底改善。巴黎路附近有不少闲置的洋楼,挨个打听,终于寻到了理想的宅子。带院墙的二层洋楼,虽然不临正街但巷子里路面平坦干净,原来是一家小洋行的办公楼,每层四个房间都很宽敞,月租金六十元。

签订租约,付清房租押金,梁洪赶回利顺德饭店时,沈铭轩恰好也从电报学堂回来。

“狗眼看人低的家伙,居然推说学堂不留住家眷,说这是李中堂在天津时定下的规矩。”

晚餐的饭桌上,沈铭轩发着牢骚,他骂的是学堂庶务,姓李的安徽人,李鸿章的本家晚辈。

“沈兄也不必生气,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当年翁阁老也没少整治李中堂。至于住处也别在意,今天我刚在巴黎路租了洋楼,地方挺宽敞的,沈兄不妨过来暂住一段,等风平浪静了再作计较。”

梁洪劝解道。风平浪静的时候,可不是指天津,再有不到一个月,皇城里的慈禧老太太可就要祭出屠刀了,到时候翁同龢致仕回家,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被罢黜追责的官员能有上万人。

“这怎么好意思?”

沈铭轩脸上很尴尬,原本以为出人头地了,至少在电报学堂能说了算,现在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梁兄弟又不是外人。”

沈太太直接打断丈夫,利顺德饭店房费每天三块银元,沈铭轩的学监月薪也只有百元,在饭店住实在是耗不起。不过,沈太太这


状态提示:第六十四章 学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