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1899章 军靴与棉衣
贵的粮食和石油,德军才拼命要拿下整个南俄。

目前,德军利用自己的库存以及从欧洲占领区的略多,至少在这个冬天,给德军近七百万在役军人配发整齐的棉衣毛衣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1942年的冬季没有问题。

如果到了1943年冬季呢?情况恐怕非常糟糕。到了那个时候战局又是如何?苏德双方都不能很好的估量。

但仅从冬季服装上来看,苏军的情况是比德军好很多的。不仅仅是苏军得到了西方盟友们的重点棉花援助,苏联广大的中亚地区本就是产羊毛和棉花的宝地。

何况当局不要求棉衣的质量有多高,形制有多么美观,只要足够保暖就行。危局之下实用主义才是最好的,苏联的纺织厂一样开足了马力。所谓棉衣就是土色细麻布编制成的口袋,里面塞进各种纤维物,无论是棉花还是羊毛,塞够即可。经过一番加工,棉衣就成性了。

杨明志的返程之路再度途径了苏联亚洲部分的许多沿铁路的,于自古游牧民族活动区建立的城市。这些城市清一色的具备不俗的轻工业能力。

固然整个苏联的轻工业能力糟糕,局部地区的情况好好很多。尤其是广大的哈萨克地区,这里是苏联第一大羊毛产地,而今几乎供应苏军一大半部队的羊毛制品之需求。

毕竟按照纯粹的配给制供应军队完全一样的棉衣和毛衣,一个哈萨克今年冬季的羊毛产量,即可快速变成超过四百万套制式毛衣。

其实仅靠苏联当前控制区的棉纺织品产能,即可完全满足苏军士兵的衣物需求。不可否认的是盟友的增援在衣服问题上是锦上添花,而在军靴问题上,一时间给予苏军重大帮助。

苏联战前就给军队装备制式的高帮军靴,但制作军靴需要牛皮,碍于苏联并非发达的养牛业,用较长的时间生产高帮军靴再供应给数量并不太多的军队,这是丝毫没问题的。

在1941年之前,苏军的作战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万,给这么多军队统一装备高帮皮靴是没问题的。尔后军队在半年时间扩充到五百万人以上,仓库的存货和工厂的产能勉强能够达到军队的需求。

当战争爆发后,各个工厂还在拼命生产,奈何军队的大溃败使得战争的前半年,军队愣是损失了超过二百万人。

部队不得不进一步扩编,扩编力度更为疯狂。苏联国内的各个军靴工厂,工人们即便保持着强烈的战斗热情,他们也不得面临巧妇无米之催的尴尬。好在美英盟友从他们的库存,以及民间征集了多达三百万双军靴,一股脑的扔给苏联人。由于货船大部分是可以挨过u艇的袭击,大部分靴子上了岸,很快就发给基层士兵。

它们不是制式高帮军靴,它们甚至五花八门。本着实用主义穿上总比冻断、磨断脚的原则,苏军接受了这些鞋子。

时间已经是1942年的初冬,英国人陷入战争已经是第三年了。

大西洋上德军潜艇依旧猖獗,这种情况正逐渐被英美两国的海军遏制住。即便如此,每周都有大量的盟军运输船沉没大西洋。

这使得英国从殖民地得到的战略物资没有预想的那么丰富,英国不得已在战争爆发后就启动了节约的国策。

英国的确支援给苏联不少军用衣物和靴子,但英国自己的情况也不好。

曾经华丽的英伦风格服装已经不合时宜,所有的裁缝店、制衣厂得到议会的命令,他们不得不减少新生产衣物款式的布匹用料。

整个社会因此开始流行起简约风。男人的裤腿有所缩短,女士新衣也没有了华丽的装饰。便服不仅简约了,社会上还流行起军用斗篷式的风衣。

英国是如此,美国的情况也颇为类似。

他们或许想不到,大战时期流行起的简约风尚,以及迎合社会上的从军热而流行的有军装风格的新衣,当战争结束后它还会继续流行。

非常有趣的是,军用大衣本是战地士兵的标配,战后它的改良款,却逐渐成了年轻女士们的最爱。

英国节约了大量的布料皮革,在部分支援苏联的同时,


状态提示:第1899章 军靴与棉衣--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