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乱扯西游释厄传>第六十五回 欲看西游记 先闻儒道僧
局限在西域以及汉朝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那里。中华开始听说有个佛教,一般是指在汉武帝时期,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的时候,才知道有天竺国以及佛教。等到了公元前2年,佛经开始传播在东土,最早的大概是《四十二章经》。

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是道佛争鸣时期,道教和佛教既互相攻击又相互学习。北方和江南以天师道为主,西南以五斗米道为主。道和佛开始互相攻击,自身的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都想做老大啊。但此时基本都是互相写经诽谤对方的,道教声称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西域甚至天竺,点化了释迦成佛;佛教则表示世尊曾经来到中原,教化了老子和孔子的。这个时候,俩家的竞争总的来说还算文雅的。

再到了东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被少数民族南侵占领。于是北方的道教和佛教就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为了兵戎相见,刺刀见红。此时道教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做寇谦之(365-448年),佛教也有道安大师(312-385年),这两位都给各自的教派发展和规范化立下了大贡献的。但是相比之下,寇谦之的作为和道安和尚就差了太多了,还是在当时的北魏武帝的大力支持下,才辉煌了不到10年而已。

这个时期,是儒道释发展很重要的阶段,道佛都比较欢实,相比之下,儒家就差了太多。就像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那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至少在南朝一家独大,傲视儒道,风景这边独好。那个时候,儒家没几个,也没有成什么气候,虽说这个跟当时的乱世有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北朝的统治者不断更换,但都为了加强统治力度,便一会儿信道,一会儿信佛的,结果佛道冲突就势在不免了。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道教内部进行了改革,使得真正的道家几乎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国家陷入一团混乱了,黄老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

道教自身也与时俱进,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由黄老转为了老庄,因为庄子的说法更符合道教的发展要求。道教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道德经》,但是写得太玄奥,很多人理解不来;而且老子主张无为,崇尚自然,使得道教的高手也不擅长辩论,轻易也不组织辩论大赛什么的。这些道教人士要么钻研如何结丹,要么琢磨怎么画符,哪里有时间学习各种理论基础呢,就更别谈辩论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时候的道教徒,是不出家的。说白了,现在的道教,就像是杂牌部队良莠不齐,也形不成有效的团体来对抗佛教。

但是佛教从开创之初,就特别的喜欢论法,有辩论的优良传统的。而且佛教的一些高僧,更擅长学习其他文化。最早在汉朝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没人搭理的。因为文化思想差异太大了。所以,有的高僧便放下身份,积极研究汉族文化也包括道儒思想,传播佛教的时候,起初到处迁就周边环境,不惜大量修改佛经,因为这梵文佛经那得翻译成汉语才成啊。

在这个时候,西域僧人鸠摩罗什(344-413年)和道安大师通力协作,这精心吸收了儒道等汉学文化且刻意委曲求全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快就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开来。虽然这个时候传播的范围很大,但是信奉的民众还是并不多。因此,佛教便有意识的集中火力,主要将传播对象针对那些贵族。

这一手很厉害的,有钱人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心安啊,谁不希望下辈子继续发财哩。道教在这方面做的极差,关于结丹长生什么的一般都不灵啊,画个符箓捉妖驱鬼还有点市场,你让有权有势的贵族怎么“清静无为”哩。

咱举个虚拟的例子,一个贵族同时征求道佛的建议。你们看,像我这样杀人如麻、家财万贯、明争暗斗、坏事做尽的人,怎么能够让心安下来,我该怎么办呢?道教只能说,“你得清静无为,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你如果没时间修炼体内金丹,要不我给你捉捉鬼吧,给你院子里放个法器也行,那些冤魂就不敢


状态提示:第六十五回 欲看西游记 先闻儒道僧--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