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乱扯西游释厄传>第六十四回 径自回东土 五圣俱归真
老鼋么,就应该一辈子不能得脱本壳,无法得一个人身。

通过前文综合来看,这个白鼋是映射了徐阶的,至少现在的确如此。或许,最早吴老爷子写西游记这一回的时候,很有可能不是写的徐阶,但在这个临近全书结尾的时候,李春芳岂可错过这个人物?徐阶死的时候,是在1583年,是在老吴过世后的一年,吴老爷子没好意思写还活着的人。所以估计老吴没有将徐阶和张居正都写进去,却是被李春芳给补上了这个缺憾。

那么西游记这本书,大家应该能感觉出来了。它是在1582年(或前)吴承恩基本完成,1583-1585年最后由李春芳给校补定稿的。

徐阶,呵呵,其性格跟这个白鼋是真的差不多啊。隐忍非凡,关键时候来个狠的,没咬唐僧几个就算不错了。

明史攒曰,“徐阶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以恭勤结主知,器量深沉。虽任智数,要为不失其正。”

但是老吴对其的态度,从书里的描写,却能看出来,此人并不是“不失其正”,而是一个真小人。不过李春芳估计是修改了些内容,给了徐阶老大的面子,没有让猴儿一棍子给打死。

要说徐阶办了什么好事么,也算是有的。年轻的时候平反百姓冤狱,毁淫祠,创乡社学,捕捉江洋大盗;铲除了严嵩父子,平反了大礼仪,打击了道佛的嚣张气焰。但是明朝万历年间及后来诸多辅政大臣的种种内斗、敷衍皇帝、掠夺民财之作为,却是徐阶给开了头,树立了榜样的。徐阶始终在意的是自己而已,心里面完全没有百姓,甚至也没有皇帝。据野史记载,这老家伙退休回家请人吃饭,连吃饭喝酒的器皿都是金子的,结果让个人给揣兜里了。徐阶看见了,也没说破,还大大方方的送给了人家哩。这个故事说明了太多啊,徐阶和唐朝的“名相”李林甫不分伯仲的。

还回到书中,却说八大金刚使第二阵香风,把他四众,不一日送至东土,渐渐望见长安。

金刚停在空中叫道,“圣僧,此间乃长安城了。我们不好下去,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孙大圣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传了经与汝主,即便回来。我在霄汉中等你,与你一同缴旨。”

额,这个,看来佛家的神仙不能在凡人面前出现啊,不但自己不能去,猴儿八戒沙僧准佛仙也最好别去。只有圣僧没办法,得去交旨啊。

大圣道,“尊者之言虽当,但吾师如何挑得经担?如何牵得这马?须得我等同去一送。烦你在空少等,谅不敢误。”金刚道,“前日观音菩萨启过如来,往来只在八日,方完藏数。今已经四日有余,只怕八戒贪图富贵,误了期限。”八戒笑道,“师父成佛,我也望成佛,岂有贪图之理!泼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经,就来与你回向也。”呆子挑着担,沙僧牵着马,行者领着圣僧,都按下云头,落于望经楼边。

金刚对八戒沙僧的态度,明显是瞧不上的。从中就刻意看出来,包括如来在内,佛家对他俩都是这样类似的看法。

李世民可巧正好在,就简单问询了唐僧一些事情,然后大家回到长安皇宫。

却说那长安唐僧旧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惊讶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风,如何这树头都扭过来了?”内有三藏的旧徒道,“快拿衣服来!取经的老师父来了!”众僧问道,“你何以知之?”旧徒曰,“当年师父去时,曾有言道,‘我去之后,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树枝头若是东向,我即回矣。’我师父佛口圣言,故此知之。”

这个内容,是老吴延续了前人的写法,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在内。

唐僧将取经经过说了一遍,但是也将到了灵山遇到了佛家的刁难索财等内容也说了下。最后将通关文牒取上来,李世民看了。

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


状态提示:第六十四回 径自回东土 五圣俱归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