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铁十字>番外的番外:潘汉年命运解读

上次说了潘汉年的情况后,很多读者来问我到底潘“不可用”以及潘后来的下场是什么原因,那我就写一个番外的番外,该情况与剧情无关,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不看。

潘汉年的情况十分复杂,他的下场与他和各路政治势力交织在一起大有密切关系,

1925年,潘汉年与博古在无锡有关孙中山追悼仪式上认识,由此两人结识,这一年潘加入了z。由于潘不但是书香门第之后,本身学识、口才、文化都不错,因此在后面几年历任《革命军报》总编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要职,结识了方方面面尤其是文化战线的人物。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潘汉年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获得了“小开”的绰号{上海话大老板公子}。

412之后,潘的身份没有暴露,后来继续留在上海工作,担任z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左翼文化总同盟z党组书记,继续与左翼文人打交道,1930年9月,博古从莫斯科回到上海,被分配到全国总工会任宣传干事,同时在《劳动报》任编辑。而此时潘从左翼文艺运动委员会调到z中央宣传部《红旗日报》任总采访,和在z xuan bu任党刊《真理》编辑的王稼祥住在一起,当时中央宣传部长是李立三。

1931年z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进了z zhi ju,分工担任江苏省委书记,他对博古说需要一个得力助手帮他主持宣传工作,博古就推荐了潘汉年。于是,1931年1月底,潘就任z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直接受王明领导。这一年也是z临时中央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时刻,1月17日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被叛徒出卖,4月27日,长期领导z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6月24日,z shu ji向忠发外宿时被人认出,遭逮捕后叛变,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无法继续在上海工作,被迫离开。

9月份,搜捕更趋严重,几乎难以立足,王明也想离开上海,征得gong chan国际同意后,准备去莫斯科担任瞿秋白离任回国后一直空缺的gong chan国际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职位。临走前他作出几项项安排来保证自己的地位:第一项是组成临时z zhi ju,由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康生、陈云共六人组成。并确定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三人为常委,博古任总负责人。这里六个人全是从莫斯科回来的人物,而博古、张闻天、李竹声又都是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是在中山大学的政治斗争中观点一致的战友。由于周恩来不在,他巧妙地排除了三朝元老周。同时这个临时班子不设zong shu ji,只有常委和总负责人,给自己保留了zong shu ji的位置。

第二项是决定重新加强特科工作,由于长期工作的人员相继叛变或者牺牲,王明就提出要用全新的人才。博古特别推荐潘汉年,认定他是搞保卫和反间谍的能手,因为从入党到现在,潘汉年一直周旋在白色恐怖下,但自身毫发无损,甚至连威胁都没有,还为其他同志解决了大量的安全困难,这就使得博古对他有一种信任感,动员他搞保卫工作,潘接受了博古的意见,离开宣传系统,切断了与左翼文化团体的联系,参加z中央特科工作。王明对此表示接受,并和博古约定潘汉年为双方的联络员——“从1932年1月1日起与gong chan国际的电讯更换新密码,绝对不准用于对苏区的电讯上。如果发生与gong chan国际的电讯中断,出现特别情况必须报告时,我们两人确定一个秘密联络员,只有他来莫斯科,说的话是代表你的意思,我也只相信他的话”。

由于当时白区guo 特工多如牛毛,派出去面述的人,不能带信函文件,只能靠脑子记,用口述传达,所以人选特别重要,既要可靠可信,脑子记忆力特别好,还要机敏善于应付种种环境,能穿插过敌人布下的特务网线。博古认为只有他的好友潘汉年具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两人商定了联络员为潘汉年。

1933年1月,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潘汉年和特科暂留在上海中央分局工作,潘在其中做了不少工作,损失


状态提示:番外的番外:潘汉年命运解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