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铁十字>第十节 从满洲到华北(中)

早在训练滑雪队时,我其实已带着手下去勘察过具体地形和情报,对大致情况已有了数。说到底,我是基层一线尤其是侦查尖兵出身的军官,不是那种一直在机关,几乎不下基层、更不用说去一线带兵的昭和参谋,不看现场我会发疯的。

昭和参谋们最喜欢的动作是看地图定方案,然后根据地图提供的要素比划比划就敢给下面出主意、定策略,甚至会说几月几日必须赶到某地这样的话。当然和一般讽刺不同,地形、等高线、道路他们还是会注意的,倒不是真在地图上用尺子一量就闭着眼睛不管什么地形都当平原给你定时间赶路,但实际状态远比你考虑要复杂的多,比如道路经过这么几年有没有损坏或改道?水源是不是充足?旁边是否可能有阻击?

这种行军路线如果是单独少数尖兵和侦查部队走,那或许没问题,大部队通行就会遇到问题,很可能就完不成到到达时间的硬性规定。这时候怎么办呢?聪明且清醒的军官会用第一种,抽调一部分兵力轻装前进,以较快速度抵达,然后在差不多的时间发电报:“我部已抵达指定位置。”这是假话么?不假!我部嘛,一个兵也是我部!但后方通常会理解为全部,好在基本上也没什么大问题,这就容易糊弄过去。

第二种办法就是傻办法,硬上,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强行军,强行军的结果可能准点到达,但士兵的体力和锐气消耗殆尽,马上投入作战就比较困难。

当然还有第三种办法,报半真半假的情报,说“我部遭遇敌人阻击……”、“我部发现周围敌情……”阻击也许有,敌情也许也有,但可能都不大,无非是讨价还价争取时间而已。

说到底,战场这东西不是凭主观想象就能得出结论的,就像满洲事变,石原莞尔策划得这么好,能考虑的因素全考虑了,时机也精心选择过了,他能预料到张学良不抵抗?如果连这都能预料到就是神了!所以中国古代兵法总结得很好“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译者注:语出《孙子兵法》中的《计篇》】

这次给我安排的战场是吉林省松原附近,距新京差不多150公里,距离哈尔滨差不多160公里,东面是平原,西面就扼守山区和湖泊,算一个比较理想隐蔽场所,有不少游击队活动,板垣副参谋长安排在这里也有照顾我的意思:一来这里哈尔滨和新京都不远,万一有重大战事可以随时得到增援——只要一天足以;二来这里游击队比较多,容易立功。

也许有人会惊呼,距离满洲国首都150公里的地方就有这么多游击队?当时情况的确如此,治安形势是很严峻的。

我第一次去松原实地勘察地形大概是11月4日,然后又间隔3天、4天去了两次,由于我以少佐大队长的身份身先士卒,李将军有点面子挂不住,坚持也要陪同前来,不过他年纪确实有点大了,再加这么多年安逸下来,早就失去了吃苦耐劳的锐气,只来了一次就受不了——这还是我们骑马查看为主,后来我就劝他不要劳心劳力,毕竟我比他年轻不少么。

他看我不像是讽刺,或者也确实支撑不住,第二次就不再前来,而是派了他的侄子,也姓李,还是士官学校毕业的,据说在跟着他做副官,让他跟着我一起。当初为了控制满洲国的国防,我们利用投诚的中国旧军队、旧军官组建了满洲**,然后将全国分为12个军管区,但为切实控制部队防止出现意外,所有军队关东军都是要派人的,基本上叫联络官。

联络官虽然能控制住将领,但控制不了部队,因为帝国陆军和中**人是两个想法,而且我说实话,这批联络官多少带有高高在上的味道,对长官不是很尊敬,这就使得关系闹得很僵。后来就改进了,选拔满洲国人去读士官学校,开特科!基本要求是头脑灵活、会日语,能效忠满洲国,能与关东军保持密切联系。他的侄儿就是这个机会下被选拔的,这种特科与标准的士官学校科是两回事,相


状态提示:第十节 从满洲到华北(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