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大宋皇商>第四十三节:沽名钓誉

这一日,王诩刚拿到丁强从书摊上买来的新书,马华便叩门而入了。

“公子真有大才也!”马华喜于言表地拿着同样的一本书,递到了王诩面前。看着扉页上的《孟子集注》四个字,王诩早就知道了这本出自朱熹之手的书会带来怎样的轰动。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非是马华的喜悦表情能体现的。

王诩清楚地记得,《孟子》共七篇,是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而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他要的是这样的,能够影响科举取士和整个北宋士林的效果,而并非眼前杭州城文人们的震惊和轰动。

王诩淡淡笑道:“马兄过奖了。”

马华见王诩面色并无太大波澜,以为其并不知道自己的书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随即说道:“不止是杭州、也不只是东南,而是整个北宋,整个北宋的举子文人们,将来的案头必备此书。可以想见,这本《孟子集注》定然会让公子名垂青史。”

“哎,只可惜公子不在汴京,否则....”

王诩打断了马华的叹息道:“马兄何必可惜,是好书总会有传开的一天。最近的报社和书院如何了?”

马华正色道:“报社在朱桂的打理下目前很好,每天大概能卖掉十万份,除开两税和工钱等,每日能入八百余贯。而且每日都有增长之势,除了杭州城的百姓,还有行商,出海的商人,都在买我们的报纸。”

“只有推广开来,才能有舆论的效果,这才是报纸的最重要的价值。”

“何为舆论?”马华不解。

王诩叩着桌面神秘地笑道:“一种看不见,但却异常强大的力量,它甚至能改变整个社会。”

听着王诩的话,马华虽不解,但是他也相信眼前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书院再过三天就能完工,公子吩咐要找的先生和匠人们也都找到了。”

“嗯,每天八百贯能不能用于书院够不够?”王诩很看重即将成立的书院。

马华解释道:“除开放给先生和匠人们的钱,即便是书院满招千人,不收一文钱,也是够的。”

“若无剩余就算了,若有剩余全部放给教书先生和匠人。”王诩知道只有留住好的先生,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只有改变了教育,教出好的人才,才能最终实现他的理想,改变这个国家,所以在教育的投入上,王诩将会不遗余力。

似乎明白了王诩大力投入书院的意图,马华道:“新式书院的确有可能会引人注目,造成一定的反响,但是要改变现有的东西会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马某有一计,能助公子。”

“哦?马兄快快说来。”王诩肃然道。

“既然新式书院见效较慢,那么我们就从现有的书院下手。”

“马兄言下之意是.......”

“将公子的书送进书院,更甚者,公子还可以在书院教习。”

王诩沉思着,马华的话不无道理,杭州虽是东南重镇,但是比及汴京还是差了很远,所以,这里的新式书院只能做长远计,慢慢影响士林和社会,而不能寄希望于立刻见效。

见王诩点头,马华又接着说:“既然要博名,就要博个彻底,马某以为,既然《孟子集注》已出,而且必将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必将给公子带来巨大的声望。所以,行沽名钓誉之举,就要避官避仕,待千呼万唤之后,公子再出,届时定然能成效更佳。”

王诩面露难色道:“想要避官避仕恐怕不易。”

“公子在杭州当然不易,若离开了杭州城呢?”

“离开杭州城?”王诩不解道。

马华见王诩误会,解释道:“只是短时的离开,酒越陈才能越香啊。”了解王诩心头的顾虑,马华继而又道:“酒坊场有杨冶和孟纯,报社有朱桂,钱庄有夏彦,至于书院,公子只要安排好了其他事宜,凭着马某多年和士林文人们的交情,找一个管理好书院的人想来不是难事,况且马某虽不才,但亦能对公子有所助力。”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节:沽名钓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