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鹞子翻身>第十七章

在合作社里干活的日子是平稳的。何时下种、何时收割、播种什么,今天干啥活计,都由社里统一安排,用不着各家各户操心。社员们白天听到铜锣声后嘻嘻哈哈地下地从事农业生产,天黑了,夜幕降临,没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就早早地熄灯上床,干起人口的“生产”。西村、桥庄以及周边村子里的人口急剧增长起来。

农户添丁加口,就有了起房造屋的必要,造房必不可少的砖瓦就有了市场。西桥乡原来的砖瓦场出产的砖瓦成了紧俏货,供不应求。合作社的社长徐雪森看在眼里,有了独立建办砖瓦厂的打算。

制砖烧窑,成本底,产出高,是赚钱的好买卖。农民本来就是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和泥、制砖、烧窑,工艺简单,大多是力气活,只要请几个师傅加以指导,泥巴立马就能变成钞票,既满足了农户造房的需求,又为社员开辟了生财之道,这是何等的美事啊!

西村东北角有一大片乱坟岗,向西紧挨着荒地,建一到二座轮转窑绰绰有余。荒地的西面是“凤凰河”,不仅有充足的水源,而且水运方便;更主要的是,荒地北部的“山”字形土岗的粘土是制砖瓦的好材料,还不用花钱。徐雪森让宋树根计算了一下,按照一月出产八十万到一百万块标准红砖的生产能力,这土岗足够砖瓦厂连续开办十到十二年,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徐雪森把想法告诉了刘副乡长。正如老话说的,英雄所见略同,刘副乡长也看到了商机,便提议让西桥合作社出资并由乡里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建办一座自负盈亏的砖瓦厂,厂长就由徐雪森兼任。

但是,在砖瓦厂选址问题上二人意见不合。

徐雪森不想把生产砖瓦的窑建在紧靠他家屋后的荒地上。原因其实很简单,却也很现实。这片荒地是他父亲从清兵光棍老汉手里接下的“风水宝地”,是徐家发家的发祥地。虽然入了社,村子里所有的土地,无论是水旱耕地还是荒地,都属于合作社集体的了,但合作社也得给农户留足宅基地。如果把砖瓦厂高大烟囱的砖窑建在自家屋后的荒地上,就占了今后想翻建的宅基,这是自己给自己“断了后”。所以,徐雪森便提议把砖窑建在“山”字形土岗东面的乱坟岗。

可刘副乡长不知道徐雪森肚子里的小算盘,完全从窑厂的实际问题考虑。他给徐雪森算了一笔账:如果把砖窑建到乱坟岗,那儿离西边的河远了许多,不但送水不便,还增加了短驳距离,无形中增加了砖瓦的成本,减少了利润。

徐雪森无法否认,但仍不能接受。

刘副乡长又说,有着高大烟囱的砖窑建在他家屋后的荒地上,烟尘肯定是少不了的,吵闹的噪音也不会小,建议徐雪森搬迁,把三间茅草房拆了,把地基腾出来让给窑厂,由合作社出面在乱坟岗旁边选址为他家造四间砖瓦房,材料由徐雪森准备,瓦木工等一应工资由将来的窑厂补贴或者干脆就由建造窑厂的工程队承建。刘副乡长说,这样做,既解决了窑厂的用地,也实现了他家梦寐以求想造砖瓦房的计划,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由窑厂补贴瓦木工工钱或者承建,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按照西村及周边农户建房的一般规律,造砖瓦房是“一料一工”。就是说,买一百元的材料,人工费——瓦匠、木匠等费用大约也在一百元左右。如果听从刘副乡长的建议,把家搬到乱坟岗去,造四间砖瓦房只需二间房的钱。这是多大的便宜啊!这是老朋友在暗中送给他的一个大人情!

徐雪森觉着这的确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趁建办窑厂的机会,把西邨娘日夜唠叨的砖瓦房盖起来,也算完成了这一生中最大的一件大事、难事同时又是件喜事,还免了许多的麻烦,耳根边也可清净了。

可是,徐雪森高兴不起来,无法接受刘副乡长的建议。

这几年中,靠着西邨娘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如同蚂蚁搬家,已经陆陆续续买回二万多块青砖和三千多片本瓦,都堆在茅屋的西山墙墙根。可买回家的砖瓦离造四到五间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