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回到现实之前的小世界

夏湘见简易终于忙乎完事情,这才走过来回复:“小姐,今儿老太爷让大家去正院儿用晚餐。”

简易轻轻一笑,心道:来啦!

…………………………这里是分界线…………………………

要说简家,虽比不得冯氏传承久远,却也是有些来历的。

简氏一族的正经族谱第一页记录,是明朝洪武十年。只是这笔记录在老一伐儿人们心中,是做不得数的。在他们心里,真正作数儿的,还是简氏祠堂正中的房梁上所贮藏的那个花梨木匣子,那里面装着两份儿不同的族谱。

要说,简氏这个家族的命途也是比较另类,它历经几番风雨飘摇,眼看着就被历史的洪尘埋没了,还愣是几番都将将的熬了过来。好多和它命运类似的人家,基本就断了来历,可简氏却还偏偏能找到一言半语,就是根据这些蛛丝马迹,简氏渊源竟能推到了北宋年间。这都受惠于简氏一族的家训,即历代家主要记日记。

说到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南宋末年,蒙古南进。入。侵,简氏一族迁离时发生的事。当时简家的族长安排好一干事宜后,就跑回书房,他还死活都要把当日的日记写完,任凭老管家如何哭诉都无用。这洋洋洒洒百千字下来,就有蒙古兵闯进来入宅搜院了。这位简族长毫不犹豫地将日记放在老管家怀里,令其躲进暗室,嘱咐他守好日记册子,还不忘塞给管家纸墨笔砚,要管家将他即将身死的事件写下,好全了记录。说完,他就要挺身出去周旋。好在这位族长命大,没等他摆好大义凛然的姿势,那些蒙古兵就因紧急集合集合而暂且放弃了搜查,也正因此,才留下这主仆二人的性命。

据不完全拼凑所得,按现存的简氏笔记记载来看,简氏一族之发达,应该是在靖康之难之前。

当东京被金人破城,当时的简家族长因率族人抗金牺牲,简氏一族几灭于难,唯留下可怜的一双嫡子被当作家族延续送出。这对兄弟后来跟随着简家的挚交一起逃至临安,再而后便安定了下来,分为两支。

一百五十年后,简氏兄弟第四代子孙又赶上了蒙古入侵,这个兄弟两支,哥哥那一脉祖孙三代只逃出五人,弟弟那里就留下个姑娘。此后,简家掩富于民间,躲在江南不敢出头。直到元末,明太祖起义,简家哥哥这一支为报血仇,出钱出力,暗中救助了不少义军士兵。正是因此,他们遭到了元朝朝廷的报复,如此一来却又只有一个庶子逃了出去。

这个幸存的简氏庶子性子呆直,他以为族中笔录尽皆遗失,便硬是按着族长所嘱,一路逃难一路记录,不但将路途事迹一一记下,还将简氏的自宋起所经大事尽皆回忆复述。说来这傻人却自有傻福,幸运的是,这个庶子在逃难途中结识上一个性子豁达、为人机敏、好侠善义的士族公子,正因为有他的相助,这简氏庶子才能一路平安。他二人在途中结为异姓兄弟,后一路北上,来到大都。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嘉奖义族,有人就将简氏事迹上报,朝廷感念他家不易,命地方府衙去寻找其流落的子孙后代,一直未果。直到洪武九年,这才找到简家那个庶子,过了不到月余,又找到了简氏嫡脉一人。那庶子性情憨厚,未免尴尬,他主动将手中关于简氏的记录送到嫡枝手中,而他自己则和义兄逍遥江湖去了。

但说这位嫡枝,此时他已是壮年,膝下却尚未有一儿一女。虽有朝廷嘉奖,却也存活不易。为讨生计,他便带着妻子迁至关东,后来渐渐繁衍生息。

到了这个嫡枝年迈、简氏一族儿孙满堂、简氏家业逐渐发达时,这位嫡枝他才想起好像应该重修祠堂了。

可这时,他却犯了难。

祠堂好修、族谱难订啊。

根据他老眼昏花的研究,这手上的简氏记录统共两套,一套是逃难时他带出的,另一套则是那个庶出堂弟自己个儿根据记忆所录的。问题来啦,这两套记录在很多关键点上有所出入。

有子孙觉得新族谱理应


状态提示:第279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