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第138章 无名氏(二十二首)(2)
雁嘹亮的鸣声引起游子无限愁思,他披衣起床,叫住那正往南飞的雁儿,要它低声飞过他爱人所住的河边小红楼,因为她也正为相思而夜不成眠。

这是一首抒情气氛极浓的小词,作者借与雁儿招呼,娓娓道出内心真切的情意。委婉浅显,十分动人。

南乡子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1。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2。厥父既无谋3。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4,村牛5。好摆头时便摆头6。

【注释】

1洪迈:洪皓之子。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以翰林学士身份出使金国,抵达金都后因他不肯在国书中自称“陪臣”,又不肯用用辱的旧礼朝见金国国主。金人便闭锁使馆,“自旦及暮水浆不通,三日乃得见。”洪迈就在这种威胁之下屈服了。见《宋史·洪迈传》。稽首:跪拜。

2苏武:汉武帝时,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苏武不肯屈服,被单于流放至北海放羊,十九年后才得返回汉朝。争禁:怎么受得了。杜牧《边上闻笳》诗:“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3厥父:即洪皓。厥:即“其”。无谋:《宋史·本传》说:“(洪)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然竟以忤秦桧谪死,悲夫!”对洪皓的“忠节”表示敬佩,而对他南归以后的遭遇表示同情。词中主要批评洪迈,从而也指责洪皓对恢复中原无具体贡献。

4解国忧:解除国家的困难。夸舌辨:自夸能说会道。这两句是指洪迈使金辱命,不能解除国忧,但回来后却还自夸善辨。

5村牛:蠢货。

6这句是说洪迈在金国不敢摆头表示反抗,而是低头屈服。回国后却得意洋洋,大摆其头。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这里不仅指他生理上的毛病,还批评了他政治上的畏敌情绪。

【简说】

高宗时洪迈出使金国,屈辱而回。本词对洪迈使金时的丑态进行了鞭挞,对于他归朝后的表现也加以讽刺。

柘枝引1

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闻道烽烟动2,腰间宝剑匣中鸣3。

【注释】

1这首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列入《舞曲歌辞》,题作《柘枝词》,定为宋朝以前的作品。《钦定词谱》题作《柘枝引》。

2烽烟:战火。3“腰间宝剑”句:佩剑在剑匣里发出不平的鸣声,这意味着杀敌的时候到了。

【简说】

沈谦《填词杂说》论:“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这首无名氏词,寥寥二十四字,写出了塞外将士杀敌戍边的慷慨威武和克敌制胜的决心。“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著一“即”字写其迅速,雷厉风行;著一“强”字写其雄壮,凛然难犯。“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烽烟动”形象、典型,引起读者对边塞战势的关注与联想:“宝剑匣中鸣”,又调动读者的听觉,似听到战马嘶鸣、刀枪碰撞、请战的呼声。加之选用的韵字浏亮,更给人以雄强高昂的印象。

玉楼春

铅山驿壁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1。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青楼画幕无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2。

【注释】

1雕鞍:装饰华美的马。

2丹青:图画。

【简说】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写出了一对恋人的相互钟情。上阕从欲远行的男子角度写,下阕由留待闺中的女子角度写,双方的缠绵悱恻、柔情别意,渲染出一幅浓重的图画。“东风杨柳门前路”,既写出送行的地点、季节,更通过反衬与典型的物象写出了撩人伤别的送别场面。著“毕竟”二字将笔锋一转,折进到“雕鞍留不住”无奈。杨柳、雕鞍,欲行不忍、欲留不能,雉煞人也!此时,心中的“柔情胜似岭头云”,脸上的“别泪多于花上雨”。“胜似”、“多于”把这两个比喻的深度又延宕了一层。别后又如何呢?“青楼画幕无重数”,层层帘幕阻


状态提示:第138章 无名氏(二十二首)(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