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六卷 第一百零一章 佛眼看爱情

天力灵示: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 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捕雁人告诉元好问,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飞,岂料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盘旋,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坠地而死。

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名“雁丘”,并作了流传至今的《雁丘词》。

不仅世间之人都期望得遇这样一位知音:与他(她)生死与共。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国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当释迦牟尼佛告诉恩扎布德:“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

国王回答说: “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除了国王恩扎布德,第六世dá_lài喇嘛仓央嘉措也扮演着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于世间。

他的诗有内外密三层意义。从外义而言,它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白色的仙鹤啊

不会去远方

有一天

它会从理塘归来

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色仙鹤之义,以为又是一首情歌。后来才发现,第七世dá_lài喇嘛降生于理塘。所以。仓央嘉措在寺院时,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实际上。他的每一首诗,都隐含着对当时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预言,并对未来的变异作了授记。

他在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中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人们可能奇怪,这样的诗怎么会出自一位藏传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的显现,对世人具有一定的意义:欲界中人,都难免对异性的贪恋,通过他的情诗。人们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多少人赞美爱情!为之讴歌。为之伤怀。尤其在人们年轻时,会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为之深深向往。

爱的分类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

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


状态提示:第六卷 第一百零一章 佛眼看爱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