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科幻未来>帝皇乱>皇帝(中)
。不满一年有41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6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武则天67岁才登基;吴三桂67岁自封周帝;三国刘备61岁才登基;汉高祖刘邦55岁称帝;袁世凯58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9岁驾崩;

宋仁宗十三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4岁殁;

明神宗十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8岁卒;

秦始皇13岁继承秦王位,39岁统一中国称帝,在皇帝位12年,50岁驾崩;

汉武帝16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70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编辑本段天子春耕历史记载,每年的春耕季节,在一良辰吉日,皇帝要亲自耕田,以此重农劝稼,祈盼丰年。《宛署杂记》中,详细叙述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圣驾躬耕籍田于地坛”的盛况。

当时的顺天府管辖下的宛平、大兴两县要提前一个月筹备这项国之大典,先寻找数十名德高望重的老年农民,进行礼仪培训!与此同时要准备耕牛及相关的农具,再选派200余人,搭建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耕棚,“籍田”的土要用箩精心筛过以后,覆盖上沃土。到了正式庆典的那一天,教坊司的“优人”装扮成风、雷、雨、土地诸位神仙,儿童扮成农夫农妇,欢快地唱起庆祝天下太平的颂歌,民众手执农具排列两侧,等候圣驾光临。

皇帝耕田时,左手执黄龙绒鞭,右手执金龙犁,前面有两名“导驾官”牵牛,两个老农协助扶犁,护驾左右的老农,名曰“帮耜臣”,就这样走三个来回,圣驾躬耕就算完事大吉了。然后,皇帝登上“望耕台”落座后,观看大臣们耕作,最后由顺天府官员播撒种子,老农随后牵牛覆土,一年一度的圣驾躬耕就全部完成了。

扮成农夫农妇的小孩子们奉上稻、麦、豆等,祈盼皇恩普照,五谷丰登。此时皇帝还要接受群臣贺拜,并设宴款待三品以上的随从官员,赏赐在场的民众每人两个馒头和二斤肉。皇帝起驾回宫,众人拿着农具簇拥其后,走到午门为止,最后还要奖赏老年农民每人两匹布,其他人等是一匹布。至此,春耕庆典全部结束。

用当代的话来说,皇帝作秀,让京城老百姓买单。一年之计在于春,“真龙天子”尝试耕作,毕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好事。

编辑本段天子与宣谕宣谕,是古代颁布皇帝的诏令以示天下。早在明代,朝廷上下为了彰显对农业活动的重视,一年当中除腊月和正月外,每个月的第一天上午,顺天府尹,也就是京都的行政长官“请旨传宣谕一道”,率领辖属的宛平、大兴两县知县走出皇宫,来到承天门(天安门)金水桥前,向召集在此等候的两县代表人士“面谕”,告诫四海九州须勤务农时,精心耕作为要。这应该是皇帝每月颁发的兴农文件。

农业劳作,老百姓自然清楚该怎样调度,而这年复一年,月月如此乏味的文告,既不能给民众带来实惠,又不具有约束力,还要兴师动众,以谢皇恩,这项活动反而成了老百姓的精神负担,难怪有的人称病缺席,有的人甚至“雇市井无赖充之,以应命”,这类人等站在承天门前聆听宣谕,真是莫大的讽刺。此情此景,皇宫中的帝王是不会知道的。《宛署杂记》作者沈榜在万历年间曾任过三年宛平县知县,他对此很无奈地写道,皇帝“深知稼穑艰难”,“每月


状态提示:皇帝(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