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古时候那些爱情>第16章 史书里的真相

【赵姬】

关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读《史记》的时候,作者君有三处存疑。

一、关于赵姬身世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先写:“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乃遂献其姬。”

点明了赵姬的身份只是邯郸一名女伎,地位鄙贱。

但后来到子楚逃回秦国时,又写道“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这里,赵姬又成了“赵豪家女”,出身显贵大族。

所以,《史记》里的记载,本身就自相矛盾。

史实究竟如何,现在仍众说纷纭,莫能定论。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就取了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一些的赵氏豪族的家伎身份。

二、关于赢政血统

《史记》里,太史公明白无误地写了:“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子楚在吕不韦那儿见到赵姬时,她已经怀有身孕了,后来诞下一子,即是赢政。

但,客观地来讲,太史公写《史记》之时,距邯郸城中这一段历史的发生,已经相隔了一百五十多年。要把当年所有细琐的史实都毫厘无谬地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像这样极其私密的事情,探赜索隐尤为困难,因此,最终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也就存疑。

而在赢政出生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吕不韦对这个孩子的态度表明,彼此之间是父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吕不韦在助子楚逃回秦国时,放弃了赢政和赵姬;其次,赢政承位之后,吕不韦作为相国,独擅专权,完全压制着赢政;而最后,蕲年宫之变后,吕不韦先是免官,再被迫迁蜀,终究仰药自尽(若是亲生父子,何至于此?)。

太史公著书之时,曾漫游多地寻访遗迹传闻,而他最终在《史记》中这样落笔,起码证明了一点——当时,的确有赢政系吕不韦之子的说法。

如果依之前的推论,赢政的身世没有问题,但当时有人谤议其出身,污蔑他是太后与当朝丞相私生——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如果这个谣言被坐实,简直可以将吕不韦和赢政同时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史实究竟如何,两千余年后的今日,已然湮沦莫考。

此外,当时的确有一段“移花接木”的典故,为这个说法提供了原型:

楚考烈王多年无子,相国春申君宠幸了一个女子,等到她有孕,再进献于楚王。这女子进宫十分受宠,封了王后,涎下一子,取名为悍,后来被立为太子,继承了楚王之位,这就是楚幽王。

楚国这一段历史与秦国赢政、吕不韦之事发生在同一时间段,是以,后世也有人推断,可能是当时坊间传闻里直接把它张冠李戴,嫁接在了赢政头上。

三、关于赵姬杀子

《史记》中载,嫪毐谋乱时,是“矫王御玺及太后玺”,“矫”即假托,盗用。但个人觉得,赵姬与嫪毐合谋的可能性更大,而之后,秦始皇对待母亲的态度,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只是为了一个面首,谋杀亲子当然丧心病狂,但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的份量呢?

赵姬心里应该相当清楚,这两个孩子一旦暴露,赢政绝不会让他们活命。尚在稚龄的两个幼儿和早已离心、并不亲近的长子,如果只能选一方?

所以,真实的历史上,赢政很有可能就成了被母亲抛弃的那一方。

【赢政】

读《秦始皇本纪》,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如履薄冰——用四个字形容赢政二十二岁以前的生活,并不夸张。

两岁大的小孩儿,就开始过朝不保夕的日子,质于异国,被身边的所有人或怜悯鄙夷或轻贱欺辱……一直到九岁。因为稚嫩年幼而无力反抗,所以,只能默默压抑隐忍着所有的恐惧、愤怒还有仇恨。

然后,九岁归秦,终于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尽管要面对的是当年抛弃


状态提示:第16章 史书里的真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