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铁血大明1625>第146章 子时集合!

偌大的大明朝,曹文诏作为一个在边关小有功勋的战将,都没见过真的几个爱兵如子的长官。

要不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到了辽东,曹文诏估摸着自己甚至连个游击的职位,都混不到,更别提其他的朋友同袍了。

可天启帝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却让曹文诏心生感动。

虽然说他曹文诏不是京营中人,没有京营里的士卒那种遇官低几等,动不动就被拉去卖苦力的体验,可是曹文诏从军多年,每每冲杀在第一线上,可是到如今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游击。

明朝的游击,可不是游击将军,而只是一个寻常的营将,手里最多只能带两千人,这还是战时接管才能够带领的极限。

正常的时候,曹文诏手下能有五百人的满编,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至于黄得功和孙应元二人,身为京营的兵卒,他们今日终于感觉到了一丝来自天子,来自京营顶头上级的关怀。

什么叫做国家的军队,没有朕的旨意,用之算叛国?

这分明就是把京营,视作了自己的子弟兵啊!

黄得功重重的把头磕在了地上。

“咚!”

听着这一声响,朱由校不由嘴角抽了抽,合着这大明朝,上至国公,下至走卒,都爱玩一发响头这种事是吧?

“标下,替标下的袍泽们,谢过陛下厚恩!”

京营中的士卒,兵源来处都是兵户家的良家子,几乎都不会面向社会层面去募兵,这也就导致京营一年比一年差的主要原因。

毕竟自打土木堡战神那一波以来,大明的武官阶层就明白了一个事情,卫所制下的屯田兵,也许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战力颇足。

可是一旦他们生活没有了着落,他们的战斗力就会出现断崖式的暴跌。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大明朝的地方卫所糜烂,福建沿海一线甚至出现过几千卫所兵被几十个倭寇追着满世界跑的主要原因。

他们与其说是兵,反倒不如说就是一帮吃不饱穿不暖的庄稼汉!

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的日本,彻底终结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说过一句极为狠毒的话:让百姓们不至于饿死,却也过的不那么自在,就是最好的统治,是治国的秘诀。

而这句话,在华夏大地上,同样是一条宛若潜规则一般,整整用了数千年的一句话!

糊弄百姓,封绝民智,禁锢民智,阻断百姓思考日子的教育方式。

这一套,自两汉开始,就沿袭到了现在。

可别说什么穷苦百姓考中科举,最终出人头地。

那种只是个例罢了,毕竟天下的知识,近乎于被文人集团所垄断了!

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历朝历代,又真的有哪个朝代,将士兵真就当庄稼汉糊弄?

秦有军功爵制,老秦人以入伍为荣。

汉沿袭秦制,封狼居胥人人向往。

只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因为天下大乱,饿殍遍地,不得不让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耕战制度成为了主流。

南北朝到唐时,府兵制大行其道,可是即便是府兵制,也逃不了平日士卒为农,战时召集为兵的魔咒。

两宋虽然说因为宋太祖是将领出身的缘故,军制设置的相对合理,虽然文贵武贱,依旧有着平时耕地,战时召集的乡兵,可是终归有了专门用于打仗,只做训练的禁军。

到了元朝之时,成也部落军制,败也部落军制。

然而到了朱元璋创立的大明之时,朱元璋为了地方稳定性,大笔一挥搞了一手卫所制度,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说简单点,就是一家祖宗当兵,那就代代只能当兵,吃的用的,全靠他们屯田提供!

可是随着明宣宗一波操作,大明的土地兼并变得激烈起来之后,屯田数量就开始锐减,吃不饱穿不暖的大明卫所,还怎么保持战斗力?

特别是随着土木堡战神怒送人头之后,文官集团彻底上位,压制武勋集团。

直接就将大明卫所里的那些士卒,当成了普通百姓还要不如的泥腿子去糊弄!

谁让户籍制度这个在强势君


状态提示:第146章 子时集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