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龙旗>节五十一 衣钵
>

“中堂大人……”,张佩纶张口想要说些什么,但一时间竟破天荒地口拙了起来。

“你所说的后手……”,李鸿章略带阴郁地一笑,继续道:“老夫七年前便已有了定论,只可惜……唉”,老人不再言语,只是将满腔的憾意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

张佩纶默默低下了头,只觉得心内恨、悔、怒、悲、苦五味俱全,掺杂在一起搅得他几乎五内俱焚!

七年前,即“甲申易枢”那一年……

中枢巨变之后,由醇王遥制,孙毓汶主持的新班军机做出的第一个决策便是将包括他张佩纶在内的一干清流人物全数外放,如此,既能将这班桀骜不驯的清流人物送到浊流中冲刷,以去掉其身上的傲慢之气,又能让这些一力主战的后进去刺激当时力主维持和居的曾国荃和李鸿章这两位南北洋大臣,以收一石二鸟之效!

――包括张佩纶与李鸿章在内的内外人物,就是如此看待朝廷的这一举措的,却没有人真正想到孙毓汶等人在此举后包藏的真正祸心!

而当时被委任为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兼船政大臣的张佩纶在奉旨出京后,却并没有直接赴福建就任,而是径直去了天津,以拜谒李鸿章这位“浊流”大帅,求其“面授机宜”!

“甲申年的事,是学生无能,亏负了中堂大人的栽培!”,良久,张佩纶才强压住内心的愤懑,低声从牙缝里挤出了句话来。

在波谲云诡的宦海中争斗了几十年的李鸿章,自然比那时还不过30余岁的张佩纶要更加敏锐也更加懂得因利乘变,或者说夹带私货……

――中法战争时,李鸿章已是花甲老人,自然也就将选择接班人提上了日程,按照他当时的如意算盘,朝廷既然让这个被他李中堂视为“当世奇才”的张佩纶出知福建,实在是凭空掉了个馅饼下来!

只要让张佩纶平稳度过福建与法军对峙这一关,那进而就可以以船政大臣身份,真正接收由左宗棠倡议,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再加以切实整顿,进而便可控制南洋的全部兵舰!而所谓的“南洋”,其核心便在于船政,张佩纶只要在船政大臣的位置上坐稳了,便可进而顺理成章的晋位南洋大臣,且有了这位与北洋和他李中堂自己关系异常密切的张大人主持南洋,那在沈葆桢去世后已经龃龉渐生的南北洋就可以重归一体,甚至彻底打破南北分届,合南北洋于一体,完全置于他李鸿章的控制之下!

而在由张佩纶这个他一直青眼有加的后辈协助他李中堂完成南北洋军事指挥权的统一后,他李鸿章便可正式将张佩纶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即便若干年后他李中堂辞官归老,也可将这个已经形成的局面移交给张佩纶,

~~~~~~~~~~~~~~~~~~~~~

“甲申年的事,也怪不得你!”,李鸿章一声苦笑,“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只是可惜了……那大好局面啊!”

由张佩纶接掌南北洋,进而接班自己的这一套设计,与当初曾国藩帮助他李鸿章建立淮军,然后以淮军代替湘军,找到替手后急流勇退的做法既一脉相承,甚至还青出于蓝!

和当年初办团练就有“土匪翰林”的李鸿章不同,张佩纶清流干将出身,由他接任自己的位置,既能实现南北两大洋务派系的事实统一,也可以使慈禧太后精心谋划的扶持守旧派官僚为主的南北清流以钳制东南督抚的局面彻底破产!加之张佩纶与慈禧太后精心栽培的张之洞等人素来私交良好,与“北清流”领袖李鸿藻又有师生之谊,如此,只要张佩纶能在洋务领袖的位置上坐稳,便有可能实现同治初年兴办洋务以来,第一次由洋务派官员主持朝政的局面!

而若能形成此等局面,那他李中堂在同治十三年的《筹议海防折》里所规划的改科举、设西洋学校,开办矿山,兴办西式企业等一干真正能改变国家格局的变法之策便有了真正实施的可能!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且无论变法与和戎,都须持久!而若要持久,就必须能在中枢地方形成完全支


状态提示:节五十一 衣钵--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