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龙旗>节五十 后手
多的59岁老人平静的安排好了自己的一切后事,随后默默地踏上了那条毁尽他半生清誉的不归路!

一切的一切,都与31年后的辛丑年里他那位门生弟子赶赴京师与列强周旋时的情境相似,异常的相似……

曾国藩知道自己此行已没有退路!天津出了教案,一边是洋人打死了天津知县,捣毁衙署,一边是中国人焚烧教堂领馆,打死了包括法国领事在内的二十几个洋人。七国连衔抗议,扬言要把天津化为焦土,外国军舰集结大沽口,直接威胁京师。

朝廷里拿不出个像样的章程,教案刚发,以恭王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宝?、和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便立即旗帜鲜明地主张“维大局”,即决心和平结案、维持大局!而在另一边,以醇王奕?为首的李鸿藻等“北清流”势力,则大声疾呼“顺舆情”,即“民心尤不可失”,甚至主张,借舆论沸腾、“民气大张”的势头,与洋人们决一死战,彻底驱逐西方、天主教势力于国门之外……

站在真正戮力办事的人之后空喊口号爱国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一件事,即便是后来痛定思痛力行洋务的醇王和为人朴实方正的李鸿藻,也不能完全免俗!

而当真主持国政的,那个朝堂之上珠帘背后的女人,却丢给了曾国藩一个看似“22条军规”般的不可完成的任务――即任令羽刚刚所引用的“顺舆情而维大局”……

若要顺舆情,以平举国汹汹,那惟有对七国开战一途,而结果只可能是10年前的庚申之变,英法联军入北京的重蹈覆辙和30年后的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祸中华的提前预演!而若要维大局,则只有委屈求全一途……

可太后似乎完全不知道在那时“战”、“和”两难,“论理”与“论势”者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所谓“顺舆情”和“维大局”,是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无法平衡的冲突。

曾国藩尽力了!到达天津十数天后,这位已近油尽灯枯的直隶总督便将悉心调查后所券写的一份《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京师,并在数日后由太后懿旨,以“邸报”之形式公布天下!

可就在这份《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公示天下后,一个极为吊诡的情况发生了……

~~~~~~~~~~~~~~~~~~~~~

“于《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稍作手脚……”,李鸿章的手又微微的抽搐起来,他端起眼前的茶碗吃了一口凉茶,将剩下的顺手泼了,随即又将那可怜的茶碗向书案上重重的一放。

稍作手脚……

和曾国藩上奏中枢的原折想必,那份公之于众的奏折在保留了所有对教案客观的近乎不带感情地陈述后,却轻描淡写的将折中曾国藩为天津绅民辩护的如无法理解天主教的若干礼拜形式,致使中西隔阂日深的五大疑点悉数删去了!

经过这番稍作手脚的修改版“曾折”方一公布,顷刻前朝野群情汹涌――举国上下,对曾国藩皆以“汉奸”视之,就连原本视他为湘乡之荣耀的湖南同乡此时也将曾国藩视之为奇耻大辱。在北京湖南会馆,连他的官爵匾额都悉被击毁,甚至将他的湖南名籍也一并削去!

汹汹民心、滔滔舆论!所有这一切际遇,都与甲午战后的李鸿章几近完全相同!

“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李鸿章一声冷笑,眼角竟已渗出了几丝泪花――这是天津教案发生后某举子写的讥讽曾国藩的对联,而对于这一切羞辱,已是风中残烛的曾国藩最终选择了默默忍受。

“学生现在相信,任治明是当真将岳父大人视为恩师看待了!”,坐在对面的张佩纶突然没头没脑的说了句话出来。

“哦?此言何解?”,李鸿章微微一怔,问道。

“岳父大人当真不明白?”,张佩纶笑得诡异,“此番若不是岳父大人破格上了那《殿阁补阙折》,恐怕我北洋海军就要过上不知几年无法添船购炮的日子!而若此时日本在东海启衅,岳父大人觉得我海军能有几分胜算?若一旦临敌不利……”


状态提示:节五十 后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