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龙旗>节十 算计
出神的李莲英,问道:“太后近日常去颐和园工地吧?”

“是,常去,一般每六、七天就会去上一次!”,李莲英答道。

“那好,下次再去颐和园,你寻个机会告诉庆王,他的以海军衙门购船炮之经费补贴修园工程的法子,很是有效,只是还需敷衍好一个关键人物,只要这个人敷衍好了,大事已成一半!”

“谁?”,李莲英追问道。

“还能有谁,自然是我那位殿试的同年状元,当今大清的那位的大司农。”,孙毓汶咬着细碎的白牙,冷冷笑道。

李莲英眼中闪烁着似惊讶似狐疑的光,良久才道:“此计甚妙,只是翁师傅那里?”――如果说是由主持大清财务度量开支的户部尚书来上这道截流海军经费的折子,那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可是以孙毓汶与翁同?两人间形如冰炭的关系,又如何能说得动那位向以“清流”自诩的帝师?

~~~~~~~~~~~~~~~~~~~~~

孙翁两人结怨的缘由,说来也颇为有趣,竟是与两根人参有关。

据传翁师傅志得意满之际曾手题一副门联:“父子宰辅,叔侄状元”,上半句是指翁心存及他翁同?父子二人都曾入阁拜相――翁心存曾拜体仁阁大学士,而翁同?自己亦曾在“甲申易枢”前“于军机上学习行走”;而后半句则说的是翁家两代都曾有人高中殿试头名,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状元及第”――翁师傅自己在26岁时便高中咸丰六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名,而其兄翁同书子翁曾源亦是同治二年的癸亥科状元。

而坊间素有传闻,说翁同?叔侄之所以在短短7年间先后“大魁天下”,除却其自身家学渊源外,更是两根人参之功――据说当年殿试前日,翁心存以自家所居之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距殿廷太远,担心儿子起床太早且路途颠簸影响殿试发挥,故特请求其同僚故交――户部尚书孙瑞珍帮忙,让翁同?在殿试前夜在距紫禁城颇近的孙府借宿,以免路上车马劳顿之苦。

只是,翁心存千算万算,却独独漏算了一条――孙瑞珍之子亦已刚刚春闱得中,正要在次日与翁同?在殿试考场上一见高下。而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孙瑞珍对于自己儿子和翁同?二人之间的才学高下,孙瑞珍自己自然是心知肚明,近几日也一直在为此事忧心不已。而恰在此时翁心存却要送乃子在殿试前夜到孙府借宿,那岂不正中下怀?

于是在那日翁同?到了孙府后,孙尚书先是大摆宴席,殷勤劝酒,将翁同?灌了个半醉,而后又以长辈身份不厌其烦的反复向翁同?叮嘱一干殿试的注意事项,直到深夜方才放翁同?回客房就寝。

经过如此一番折腾,当翁同?第二天上了殿试考场后,已是一副神情憔悴身疲体倦的不堪模样。拿到卷子后,刚浏览了几行就觉得双眼发涩,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眼见殿试已是不行的了。

恰在此时,翁同?突然在试卷上看到了“参与朝政”四字,于是猛然间想起翁心存在考试前就在他的长袍口袋中暗藏了两支长白山老参,便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支人参吃了,竟霎时间感觉精气流贯,神清气爽,当真是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一手“馆阁体”写的黑大圆亮,待得数日后放榜,竟赫然高中丙辰科一甲头名!

而翁同?当时剩下的另一支人参则被翁家人供奉起来,视为神物。七年之后,翁家的另一个子弟翁曾源便是吃了这支人参后才去参加殿试的,据说也是有如打了鸡血般的超水平发挥,愣是把这个患有羊癫风的半吊子送到了“大魁天下”的一甲第一位置上,也由此成就了翁家两代“叔侄状元”的佳话。

而翁同?在殿试后稍加思量,自然也就明白了孙尚书的一番苦心。从此便和自己的同科昙花孙毓汶形同水火――咸丰末年,孙毓汶在山东济宁原籍办理团练时,曾因抗捐经费为当时的满蒙八旗统帅僧格林沁所劾,折子传到京师,翁同?闻讯后即开始上下活动,不知在恭王耳边说了多少私话,使恭王从此对孙毓汶深恶痛绝,并将其革职


状态提示:节十 算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