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龙旗>卷 三 补天裂 节三十三 暗涌
果决!也唯因如此。老夫这些日子以来。才分外地放心。老夫这个北洋……”

李鸿章目光里悄然透出了一丝沮丧:“摊子太大,人和事都太多,所谓船大水浅难调头……有些事情,老夫就是想整顿,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可这北洋的家当,总得交到个有才学还有胆识的人手里才行啊。”

“中堂说的是。”,张佩纶点了点头,却还是忍不住开口道:“可这文廷式,毕竟是翁常熟地弟子,又是景仁宫那位珍主当年地西席,算起来也是天子门生。皇上那里……”

“不必担心!”,李鸿章的眼中已多了些嘲讽之意,“翁师傅那个人,老夫和他打了半辈子交道了,你且看着,用不了几日,他必会自顾不暇!至于说皇上那里么,幼樵,皇上或许年青些,可太后,却从不曾糊涂过……”

“好了,这事且先说到这,你手边还有一封电报,又是哪里来地?”,李鸿章伸手指了下张佩纶手边的另一份电报纸,随口问道。

“这一封啊。”,张佩纶闻言拿起电文,略扫了一眼后说道:“乃是袁项城从汉城发回来地。”

“袁世凯?”。李鸿章的瞳孔微微一缩,沉声道:“他又说些什么?”

“回中堂,袁项城在电文中说----近些时日以来,朝鲜国内屡现光绪十年发动宫变的开化党余孽踪迹,且其民间亦有邪教横行,长此以往,恐有大变!且依光绪十一年的《天津条约》所言,朝鲜一旦生变,则倭寇与我大清皆有处置之权,故袁项城建议中堂早作打算。似关东铁路等一干事宜都应从速布置。以作未雨绸缪……”

“倭寇么?”,李鸿章喃喃自语道,他将身子往躺椅上一靠,阖目继续道:“光绪十一年老夫在这天津城里与伊藤博文初相会时,便曾对朝廷言道,伊藤此人久历欧美,实为不可多得的治国长才,有他在日本,十年之内其国之富强必有可观!如今已过了六年。伊藤君,你已经不安于室了么?”

“幼樵!”,闭目沉思了片刻,李鸿章再睁开眼已是精光怒射:“你从速给老夫拟份电文,让袁世凯自接电之日起。便给我牢牢地在汉城盯住韩王和日本公使!朝鲜……最起码我北洋海军新舰成军之前,这三韩之地万万不可大乱。”

“是!”,张佩纶话音未落,便听得一阵雷吼从云端响起,几道闪电划破了天空,不过一眨眼工夫,整个天空便都是一阵接着一阵炸雷的响声,闪电伴着雷鸣,将黑暗的天空照得通亮。满天的云层似浑沌汹涌的海浪。卷滚着翻过了天津的天空。

京师,紫禁城。养心殿

光绪刚带着翁同从东暖阁出来,第一眼便望见头戴四品花翎顶子地李莲英正捧着一个盖着黄绫子地托盘。已恭侍在了金碧交辉的须弥座旁。

见皇帝出了东暖阁,李莲英立刻双膝一曲,一个长大的身子便“唿”地跪了下去,他将手中的托盘向身前一放,随即磕下头去禀道:“奴才李莲英叩见主子!”

“是李谙达啊。”,一见到李莲英,光绪好似在顷刻间就已把刚才的愤懑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几步走到须弥座上坐好,这才对着李莲英一扬手,笑道:“且起来吧。”

“谢皇上。”,李莲英恭恭敬敬的端起地上的托盘,自金砖地面上站了起来,这才侧过身子转向侍立在御座旁的翁同,依旧神情恭谨的道:“给翁中堂请安。”

“嗯。”,翁同面沉似水,只是从鼻腔里挤出一声算是勉强做了个回应。见他如此做作,李莲英面上虽神色恭谨如常,但在心里却已是暗自冷笑---这个翁师傅平日里向以道德君子自居,似太监这等刑余之人在他处自是难得尊重,更何况李莲英还与他此时在军机处中地积年夙敌孙毓汶有八拜之交,这便使得这位储秀宫总管在他面前更多了个错处。

“来人,给翁师傅赐座。”,在须弥座上坐定后,光绪先是唤了两个小太监过来,把翁同刚刚坐过的那个绣龙瓷墩搬过来请翁同坐下,这才转过头来对着李莲英,微笑着问道:“李谙达是从哪里过来的?”


状态提示:卷 三 补天裂 节三十三 暗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