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魂坠太平>二百一十二 孺子可教(上)

不想“招生告示”贴出去,应名的寥寥无几,一周时间才招了十人。加上原定的三十人,总共四十人。其中,男童三十一人,女童九人。

赵杉见了,难免失望。想到当下胶着的战事,却也只能做且做且看的打算。

又想到洪秀全,觉着像办学馆这样有可能触犯了他的忌讳,便亲自去宫中禀知,并向其请示授课的内容。

洪秀全倒显得很是大度,并未过分做限制,只提了两条:《四书五经》不能通篇的去教,圣经《新约》《旧约》须为必教科目。

赵杉为免日后再突生枝节变数,便借机央告道:“这是天国所设的第一所学馆,就请二兄御赏个名字吧。”

洪秀全唤侍从伺候笔墨,执笔在手,思索了片晌,写下了三个大字——育才馆。

赵杉求得了御赐金匾,又静心盘算一日,觉着她自己独个教这几十个学生,实是难以胜任。就亲往几个清闲的衙门另聘了三位先生来。其中一个便是被罚在典天马为役做工的前天试文科状元吴容宽。

大半年饮骡喂马挑水劈柴的苦役做下来,彼眉目里已经没有了当日在金殿上为天子献策时的灼灼神采,但听到是请他去学馆给一班黄口小儿做师傅时,还是显出些“屈尊纡贵”之态。当赵杉暗示或可保他再入朝班陪王侍驾时,才应允下来。

为安排课时,又制了一份“课程表”出来:早上到馆的时间为辰时三刻,辰时四刻正式开课。每日四节课,每节课半个时辰,课间休息一刻钟。礼拜一至礼拜六上课,礼拜日休息。

礼拜一、三、五四节课分别是:识字、英文、文史、算数。礼拜二、四、六则反过来:算数、文史、英文、识字。至于《旧约》《新约》,作为午饭后自习科目。

赵杉负责外文,吴容宽主教文史,识字“先生”乃是从删书衙请来的原江宁府举人李吟秋,算数则是从支度衙聘来的有“铁算盘”之称的原上元县县衙的账房师爷赵钱孙。

天历丙辰六年四月十六日礼拜一,学馆正式开课。

赵杉的第一节课什么都没讲,只先点名认人。却大半都是熟面孔。譬如北殿二世子、燕王长世子、天王次兄的长孙等等,还有日日同居一个屋檐下的萧有和。

一开始,赵杉并不打算将萧有和带去学馆,他在讷言等人的教导下,所知所学的已接近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再进到学馆,从“学前班”的课程学起,算是平白多费工夫。但想到,他日后免不了要与这些亲贵子弟直接打交道,就把他带了来。

赵杉点名点到一半,在那个曾大吃一惊的名字上停了停,微咳了一声,叫出“曾慎铎”三个字。

最后排靠窗位置,一个高高瘦瘦黑眉大眼,身着青衣黑裤的半大男孩站了起来。名册上显示他的年龄是九岁,而赵杉根据他的身高身形看,怎么也得有十一二岁的样子,心中诧异,复问他的年岁。见他不假思索的说是九岁,并报出详细的生日时辰,方信了,点头让他坐下。

因他身上显现出的这份超于同龄人的持重谨慎,不由在心里暗叹:那个冤之又冤的曾水源,给了儿子一个多么合乎其性的名字,但关键时候,自己倒把那个字给忘了。

赵杉讲完了自己的课,并没有走,而是特意站在窗外,看吴容宽的文史课。只看了一刻钟,便知自己请的这个先生是肚子里是确有墨水的。

吴容宽的历史课,并没有按传统从远古先秦时代讲起,而是直接讲起了“本朝”故事。其中某些言论自然不乏政治立场的色彩。但他一个世居南京的江南人,能将太平军自广西起事到南京这一路征伐经过如数家珍般的娓娓讲来,背后定是下了苦功的。

最难得的他在讲“本朝”时,还穿插了前朝的诸多人和事,只是,他一堂课就提到了数个历史大事件,十数个历史人物,对初入学堂的稚子学童来说,就难免听得云里雾里。但既不是以应付科考为目的,赵杉也就觉得无可无不可了。

赵杉为规范英文发音,特意制作了一张二十六个字母的发音表,交铅


状态提示:二百一十二 孺子可教(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