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国芯>第99章 当面受教
大学,跟内地普通大学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办学环境上都要高出一头。

“小周班长,咱们要不要准备什么节目来欢迎贵宾啊?”

继“小周老师“之后,官复原职当上少年班1班班长的周逸,在班上同学们的拥护下,又多了“小周班长”的昵称。

梁见章是最高兴看到周逸重返班级的人,这位曾一起在计算机编程大赛同场竞技的同学,对小周班长是发自真心的敬佩。

年轻人恃才傲物,自恃清高,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真正厉害的牛人。

而周逸就是活生生在一大群优等生之中脱颖而出的天才,因此梁见章甘拜下风,打从心底认了这位大哥。

“辅导员老师说不用刻意安排什么仪式活动,对方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只要真诚简单接待即可。

哦,老师说让我准备三个问题,到时有机会的话让我代表大家提问。”

能让周逸一行人紧张的大人物,当然是大有来头。

全球首位诺贝尔奖华人获得奖,跟李正道教授齐名的杨真宁教授,即将应邀到访复旦大学,并且要跟学校首届少年班的同学座谈。

若是在内地大学,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得以亲身跟享誉全球的顶级物理学家现场交流,可在复旦这样的机会相比较而言很是常见。

说起来,周逸跟杨真宁教授还有一段渊源。

当年正是杨真宁目睹美国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在回国时跟中国高层建议大力发展计算机,这才让周逸等一大批青少年得以有机会在国内接触到计算机。

两天后,周逸终于亲眼见到了在国际物理学界成就足以跻身前十的杨真宁教授。

对方虽然已经年逾六旬,但依旧精神抖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气场上完全压倒了身边众人。

想一想也是,能在欧美主导的物理学界研讨会之中,当仁不让坐在中间位置,足以证明了他的江湖地位。

杨真宁先向复旦少年班的一百来名同学做了当今世界物理前沿研究的报告,紧接着分享了他个人年少求学的经历,勉励在座各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

“年轻人有想法,不迷信权威,敢闯敢做,因此三十五岁前是做研究的黄金时间,要出重大成果都是在此阶段。

我跟国外同行私下聊天时,曾得出一个不那么准确的结论。就是一个研究员三十五岁还没有成果问世,那就建议他尽早改行。大器晚成适合在其他行业,但在科研领域却不是真理。

因此,少年班的你们领先其他同龄人半个身位,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们中间。”

跟李正道教授一样,名满天下的杨真宁教授同样很关心中国下一代科研人才的培养,要不然他也不会应邀万里之遥回国讲课交流。

也许杨真宁只是讲座之中的一句调侃,但35岁出成果的紧箍咒却牢牢被周逸记在了心底。

作为少年班之中最为知名的学生,周逸顺理成章获得了第一位向杨真宁教授提问的机会。

“我认得你,你就是鼎鼎有名的小天才周逸。听说你计算机不错,而且数学也很好。

中国的未来,还是得靠你们这些厉害的年轻人。”

还未等周逸开口,杨真宁就主动笑着谈道。

人怕出名猪怕壮,但人若出名同样会带来不少好处。

“谢谢杨教授的夸奖!

我想替我们班上同学提问,到底大学应该如何选择专业。因为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大二,面临着挑选专业的难题。”

能在大庭广众下,得到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权威当面夸奖,周逸心里不由自主涌现自豪感。

不过他心知,跟杨真宁这样的华人之光相比,自己就是米粒跟皎月的巨大差距。

因此,周逸将跟班上同学讨论好的题目抛了出来。

“这个问题问得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足以证明挑选行业对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

许多年轻人都说,杨教授,我也希望能像你一样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贡献,创立新


状态提示:第99章 当面受教--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