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少年杯酒意气长>第一九一章 祸根

同是上巳节,燕国的少男少女们便没有如昭国的同龄人们的这般游乐心情。

并非全因燕地苦寒,易水中的冰棱都还未全部划去,更是因为栎阳公主与齐王的婚约一经确认,齐楚联军便出现在了督亢。

正如战前各方所料,屡受重创的燕军在面对齐楚联军之时一触即溃,战事以一种令联军统帅廉颇都微感诧异的速度进展着。

除了在河间地略有抵抗之外,燕军对联军的进攻无动于衷,几乎是以放任的态势任由联军推进到了易水河畔。

与军队中蔓延的乐观不同,戎马一生的老将廉颇在这几日间越发忧心忡忡。

除了至今仍未冒过头的燕军主力之外,更让廉颇放心不下的,当属一直按兵未动的赵国动向。

作为平原君的好友,廉颇不相信赵胜看不出齐国在灭燕之后的下一步动作,瑶池会上赵胜与太子丹的短暂会面也充分说明了赵国并不会眼睁睁看着齐国势力再度膨胀。

之所以在长驱直入的情况下仍要步步为营,就是因为廉颇深知李牧用兵之能,因此丝毫不敢放松对于西边的警惕。

然而此举也令廉颇承担了来自背后的巨大的政治压力。

廉颇知道,若非齐王一力为自己担下所有压力,此刻恐怕自己早已被夺了兵权,齐国国内对他的非议,早在太子继位之后就已经甚嚣尘上了。

当年廉颇之所以逃赵归齐,就是因为自蔺相如病故之后他在朝中失了倚靠,被娴妃郭开一党排挤,才在赵胜等人的帮助安排下逃离邯郸。

如今赵成继位,娴妃一党被肃清,赵胜也重回中枢,赵国的政治形势对廉颇而言极为有利,因此质疑他与赵国眉来眼去的声音便时常会膈应廉颇一下。

此事自然当属空穴来风,深知廉颇重要的赵胜李牧等人的确没少通过各种渠道劝他归国。

而若说廉颇丝毫没有对回赵心动过,那便是在自欺欺人了,哪一个志在建功立业的将军不渴望有一个完全能够信任自己,能够让自己尽情施展才华的后方?

然而就在廉颇有所意动之时,齐王建亲自拜访后的一番恳谈,令廉颇在深为感动的情况下,断然拒绝了赵胜的再三拉拢。

齐王只问了廉颇一句:老将军可否愿做孤的蒙骜?

然后廉颇便明白了,自己一直渴望得到的信任与重视,已经被齐王双手奉在了眼前。

彼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

齐国君相之间愈演愈烈的争端,廉颇又非瞎子,如何能看不出来?

故而此次出军,灭燕自是题中应有之意,更为重要的,却是为齐王牢牢掌控住一支完全忠于王室,忠于大王的军队。

廉颇老于将兵,对于这样的事自然并不陌生。短短十余日间,借故打压后胜一党、提携田氏族人、拉拢观望之人,连番套路下来,廉颇自信已经完成了齐王暗中的托付。

而另外一项齐王并未明言,但多有暗示的嘱托,廉颇也一直在暗中办理。

那就是摸清楚军的战力底细,以及探明楚国可能的动向,以利相合的两国谁也没有把对方当成可以托付后背的盟友,背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在此之前能多掌握一分情报,就多握有一分优势。

然而楚军主帅靳尚是个滑不留手的人物,他的军师张良更令人完全捉摸不透,想从两人身上探知动向太过困难。

而由于燕国的不抵抗策略,廉颇甚至也没能好好观察一下楚军的真实战力。

虽然在此处碰了壁,廉颇也并未如何放在心上,毕竟齐楚背盟仍是后事,如今最为紧要的是要尽快探明燕军主力究竟到了何处。

如今在军中对此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拥趸最多,也是最正常的一种情况,那就是燕军收拢了全部主力回防蓟城。

但正因为这是最正常的情况,却也是廉颇认为最不可能的。

人人皆知,蓟城,守是守不住的。就以燕国现下的军心士气,即便全军回防,也不过是多守两日而已。

秦开宿将,不会做如此蠢事。

第二种说法虽然支持


状态提示:第一九一章 祸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