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番外第59章 黄金五年
发想办法降低运输成本,给降低运输成本的人让利,扩大工商业流通。

现在每个州最富庶的大城市周边、百姓都敢于连自己口粮都不亲自种了,而是卖菜后用得来的钱买粮食,这个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自然是日新月异,远非当年的自给自足状态可比。

朝廷的工商税收税也变得更为便利,税基征收系统也更为完善、征收成本也便于平摊下去。

因为无论从事工商的人多少,每个郡县要养活的必要工商税务系统官吏,是绝对不会少的。

要收的税多了、税基大了,对于固定征收成本的“折旧摊销”,当然是有好处的。

而缺点仅仅只是税务人员基本上没有闲下来休息的时候,得天天加班,但这都是官迷们该做的。

都千辛万苦科举考进税务系统了,说明他热爱这项事业,不该加班嘛?

交通运输和商业流通进一步强化后,另一个好处也渐渐显现出来了:以诸葛家为代表的“物流公司”,逐步开始往全国范围内扩展业务,这几年里,大汉终于出现了覆盖全国的民营物流网,成本还比朝廷的驿站系统便宜。

民营物流更擅长省钱,但覆盖率不如国营的全面、及时性也不如国营的好,这也是正常现象,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所以国营驿站系统,未来主要还是送文书信件,而大宗物资的托运,交办给民营就更加省钱。

互补制约之下,双方的效率也都有保证,留点竞争空间,可以防止另一方没了对手后渐渐摆烂、彻底堕落。

最后朝廷驿站就成了类似邮政的存在,而诸葛家的民营物流成了相当于四通一达的东西(诸葛家的产业最后交给了诸葛均。诸葛均成年后短期做了几年官,最后弃官从商,帮姐姐分摊差事接班。)

有了这些物流系统后,在214、215那两年里,并州和荆州再次遇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还起到了一个之前没想到的作用,

那就是地方上的豪强世家、指望靠着土地兼并,在荒年囤积居奇、炒高粮价趁机兼并更多活不下去穷人土地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因为囤积粮食投机倒把这种事情,自古都是要在运输成本高、长途运粮食不划算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从桑弘羊到王安石的“平准均输”法,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看哪儿粮价暴涨了官府得组织运输调度粮食过去平抑粮价,或者是靠常平仓。

之前桑弘羊时代主要是靠常平仓,一直到李素的新法初期,也是靠常平仓,这个制度在原本历史上,基本上也能一直依靠到宋朝。

现在诸葛亮等家族的民营大宗长途物流建设起来之后,就等于是再加了一道保险,把常平仓和“长途跨州郡低成本调运粮食”两个手段结合起来。

就算出现超大规模的灾荒,一个郡、甚至一个州的长平常都卖空了也止不住的那种极端情况,依然可以从别的郡、别的州运粮食过来,

而且到了当地之后,依然比世家豪强投机倒把的价格便宜,这样就抑制了土地兼并,还压低了土地兼并成功后的收益预期。

214年,并州就有几个世家不长眼,本以为他们能联合悄mī_mī垄断并州大部分粮食供应价格,结果被诸葛亮从冀州跨州运过来的粮食打崩了。

次年的荆州灾害期间,情况也是如出一辙。这两波打下来后,地方上贫民情绪稳定,诸葛家白赚了一波小钱还得到了民间爱戴。

当然诸葛亮很会做人,把这一切都处理成“诸葛家的物流公司,只是受朝廷雇佣、调度来做这事儿,他们是收了钱的,发起这个想法的还是朝廷”。

这样,也避免了官员和富商自行邀买人心的嫌疑。

这种大环境下,民间自发的水运行业、水利修缮、造船技术、河海转运,都是得到了空前发展。

大汉作为一个大陆民族,原本对于水运是远远不够重视的,被李素揠苗助长了十几年,也没从根本上扭转。现在总算是让人民自发愿意往出海和海运上用脑子。

愿意去扶桑、三韩、交趾、林邑


状态提示:番外第59章 黄金五年--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