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三国的女人>092 影舞者谢姬?(三更)
大战果,张休(张昭之子)和顾承阻止王凌等人的进攻,全绪和全端(全琮之子)继而击退王凌。

在lùn_gōng行赏的时候,张休和顾承都成为杂号将军(“杂号将军”不等于“杂牌将军”),全氏兄弟仅为偏裨将佐。于是全琮和顾谭产生嫌隙。

到“二宫之争”时,由于立场不同,全琮、全寄父子与顾谭、顾承兄弟的矛盾又加深了一步。

全琮、全寄父子拿“芍陂之战”做文章,向孙权构陷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互通款曲,故意虚增张休、顾承的战功。

孙权听信全琮、全寄父子,将张休下狱。

但是对顾承的处置,孙权由于顾谭的关系,有些犹豫不决。

于是,孙权与顾谭商量,如果顾谭能够向众人认错,就放过顾承。

但是顾谭坚持不低头,认为孙权听信谗言。

这个态度又给政敌攻击的理由,顾谭被诬陷为对孙权大不敬。

孙权将张休、顾谭、顾承一同流放到交州。

孙弘素来与张休不合,继续构陷张休,令孙权下诏赐死;

顾谭到交州二年后,忧愤而死;顾承也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

…………

孙权曾经秘密召见杨竺,商量废孙和立孙霸的事情。没想到有人藏在床下,把这件事告诉孙和。

陆胤要到武昌去(当时陆逊出镇武昌),临行前拜访孙和。孙和本来就心不自安,不敢接见陆胤。

陆胤就秘密到孙和车上,与孙和商议对策。

两个人想了个办法,拉拢陆逊替孙和撑腰。陆逊于是向孙权上表劝阻废立之事。

孙权怀疑杨竺泄密,杨竺把锅甩在陆胤的头上(因为当时就陆胤去武昌),孙权询问陆逊,也得到陆胤所说的回答。

孙权质问陆胤,陆胤将计就计,说杨竺告诉自己的。于是两个人一同被下狱,期间杨竺受不了拷打,只好承认,后被孙权所杀。

“二宫之争”时,吾粲(ca

)常写信给陆逊,拉拢陆逊站在孙和一党。

陆逊果然支持孙和,在孙和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时候,连续上表劝谏孙权。因此吾粲被孙霸、杨竺(此时杨竺应该已经下狱)构陷,被诛杀于狱中。

陆逊坚持站在孙和的身后,他曾写信给全琮,劝全琮杀死全寄,避免参与“二宫之争”。全琮当然不同意,与陆逊交恶。后来孙和的太子之位动摇,陆逊连续上表维护孙和。杨竺诬陷陆逊二十条罪状(可能已经下狱),孙权派人到武昌责问陆逊,陆逊愤恨而死。

朝堂上下“举国中分”,孙权终于控制不住局势。

此时无论孙和和孙霸哪一方上位,都会造成东吴政治格局的大地震,胜利者势必对失败者进行残酷的清洗。到了这种境地,孙权只有一个选择——另立太子。

孙权先是对孙和禁闭,朱据、屈晃用“泥头自缚”的方式向孙权劝谏;陈正、陈象各自上书劝谏。

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处死,将朱据、屈晃杖责一百,屈晃被罢官,朱据被贬谪为新都郡丞。还没有上任,孙弘又构陷朱据,此时孙权病重,于是孙弘矫诏将朱据赐死。

朱据的两个儿子朱和、朱损,在孙亮在位时期被孙鲁班构陷而死,或为“二宫之争”的余波。

孙权接下来废掉孙和,将其流放于丹阳郡故鄣县,又激起很多人的反对。《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记载:“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同时“鲁王党”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孙霸被赐死(这可是孙权亲儿子啊),全寄、吴安、孙奇都被处死,杨竺被流尸于江。“二宫之争”以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尾。

“二宫之争”中的主角孙和与孙霸的党羽或被流放或被诛杀,不乏陆逊、朱据这样的重要人物,也有全寄、顾谭这样的新生代人物。总的来说,“二宫之争”使东吴内部发生巨大的内耗,期间充斥着流血事件,使东吴长期呈现出一种黑暗、混乱的政治格局。

孙和被废、孙霸赐死,导致太子之位出现空白,最后年仅七岁的少子孙亮被立为太子。

<

状态提示:092 影舞者谢姬?(三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