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玄幻奇幻>步天为凰>第二百二十六章:答案在你心中

天歌笑道“呵呵,原来小兰姐姐,也承认,有文化的人,也有假的隐士呀?那没文化的人中间岂不是也藏着真隐士了?”

小兰笑道“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阮瑀。”

天歌笑道“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但我却不以为然。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谢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太有名了。”

小兰笑道“另一位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只可惜他隐的不是地方,隐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能隐得住吗?越隐名气越大,越隐拜访的人越多,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赠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试想,有哪个隐士能像林先生“隐”得这样轰动?”

孟昶笑道“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没有不想“仕”的,因为“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老太公,七八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溜个渔杆到渭水边琢磨事。还别说,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

诡面天后

小兰笑道“当然有,在哪呢?在深山更深处,真正的隐士就是那些“隐于野”的“小隐”。你看—“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地谈今论古。”果真渔、樵二大夫不识字吗?不是,要不怎么会谈今论古。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是不屑,他们只想“雨来分畦种瓜,旱来引水浇麻”,“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才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隐得很深,所以没有多少故事流传。当然,真正的隐士不多,他们都在深山更深处,他们都生长在古代。”

天歌说“这有些文人也不算是隐士,有些又说是隐士,一会说有学问的是隐士,一会又说有学问的也是被迫做了隐士,那么真的隐士又是什么东西来决定的呢?”

小兰笑道“这两样其实并不矛盾,要细细品味,不要对这件事情我们说的,有文化和没有文化这件事情,抱有敌意,细细分辨,其实答案已经在你心中了,不是吗?”

孟昶笑道“存在决定意识,环境改变人品,是个普遍原理,要彻底摆脱或彻底超越,是极其困难的,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由外界对本心的干扰程度而言的,外界对本心干扰的程度越是大,就越能守住本心,“隐士”的量级也就越高,这有它的道理。但在朝的,不受影响的,能隐的,有几个?都有谁?举出几个令我服气的例子谈一谈?屈原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主张,算朝中大隐麽?包拯一直按自己的法律原则断案,算朝中大隐麽?谁肯把他们当成“大隐。”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六章:答案在你心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