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汉明>第四百六十七章 拥立

应天府中,正在征兵。

陈子龙的目标是三万人。

这目标不高,对于一个大明南都来说,三万兵员也就几天功夫吧。

其实吴争错怪了陈子龙等人。

他们在钱肃乐回京,转达吴争欲以二万多禁军为饵,吸引江北清军主力,从而一战收复镇江城的方略,陈子龙等人不仅不反对,还极力赞同。

如果真能收复镇江,彻底控制长江以南,不再为卧榻之旁有敌环伺,不用说二万人,就算再加一倍,都是值得的。

这也是钱家叔侄能迅速率军出征、王之仁能随即配合率水师不顾伤亡向江心岛发起攻击的原因。

上下、君臣同心同德,没有什么事干不成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陈子龙一众文人,对吴争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倒不是因为吴争收复绍兴府全境之功,也不是吴争奉诏派舟山水师增援应天府,更不会是现在吴争有进取之心,打算收复镇江。

原因很简单,就是吴争的“身份”。

虽说未经证实,但太祖遗诏和传国玉玺的份量,已经让陈子龙等人信了一半。

今时不同往日。

如果在太平盛世,那这事就得看皇帝的意思,或封赏个王爵贻养天年,或软禁起来,当然也不排除抽冷子暴病而亡。

可眼下,宗室凋敝,二百多年过去,原本惠宗的支持者也早已被镇压,就算要反攻倒算,也找不到人了,不管是谁为帝,臣子就眼前这帮臣子,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就眼前形势不太适用。

所以,对于陈子龙这些保明室的先锋来说,吴争确实是可以成为候选者之一的。

而且,如果拥立吴争,就不存在吴争谋朝篡位的可能了,总没有自己篡自己的吧?

加上庆泰朝,吴争的实力太强大了。

如果真拥立他为帝,或许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广州三帝同存的消息,极大地刺激了庆泰朝臣,他们渴望有一个皇帝。

但这些人中,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譬如河南道御史(天知道他怎么去上任)、副都御史王翊、兵科给事中董志宁为代表文臣,他们倒不是不赞同拥立吴争,可他们认为必须核准、比对传国玉玺的真伪,从而来确认吴争身份的真实性,否则,一旦搞错了,那明室就彻底沦丧了。

对于这种不同意见,没有敢去反驳。

就象对于吴争的身份,没有人敢公开质疑一样。

因为吴争只要认下宗室身份,那么除非吴争赋闲卸去身上权力,否则要提出质疑,就得先问自己够不够格。

可要印证传国玉玺的真伪,就得比对二百多年前的文书,这显然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做不到的。

也正因为如此,包括陈子龙在内的文人都在犹豫。

但这不妨碍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襄助吴争收复镇江之举,毕竟这事于公于私都有益。

可钱家叔侄两支禁军的离开,应天府唯有廖仲平一支禁军,独木难支啊。

此战开始至今,应天府还没有过战事,可毕竟是京城嘛,真到了发生战事时,离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陈子龙提议再征三万新军,一来防备清军突破兴国公水师的封锁,攻上岸来,二是所有人都明白,江北仪真的那支明军,怕是回不来了,那就需要有填补空隙的新军。

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安然,自然没有一人反对。

可问题是,朝廷养得起吗?

陈子龙在江南的声望确实强大,五日之内,招募新兵三万,让人惊讶的是,这三万新兵征召,竟是不付饷银的,也就是说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就行。

由此可见陈子龙等人的号召力,何等强大。

这还不算完,兵员有了,可军服装备也需要花钱啊。

好嘛,陈子龙等数十人连续两天去玄武湖开了两次“讲座”,生生筹出了三十多万两银子,这下不单三万新军的装备解决了,还积余出了不少,可见其声名之盛,令人叹为观之。

这个时候,镇江城光复的消息传到了应天府。

背插三道三角旗的传信兵,几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七章 拥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