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秦钜子>第七二三章 太学之本
代酒,敬二位先学。”

孔鮒与唐秉皆饮胜。

饮罢,孔鮒看着亭外秀美的雪景,不由感叹:“此物是叫玻璃吧?剔透晶莹,可收天地而远寒暑,夺造化也。”

李恪诧异地咦了一声:“若小子记得不错,官舍早几年前就替换了玻璃窗,鮒子当日夜得见才是,何以感慨?”

唐秉哈哈一笑:“我知鮒子何以感慨。官舍之玻璃逊色,一入严冬,寒雾终日,岂能与夏子私物相媲?”

李恪愣了一下:“二位可是在房中煮水了?”

“雍冬严寒,暖道干涩,谁家又不是煮水宜室?”

“二位实在误会玻璃了……”李恪苦笑摇头,“玻璃隔绝内外寒热,本物生凉,而水汽热,水汽附于玻璃则成水珠,水珠细密,隔断视线,非是玻璃隔断视线。”

两个老头听得一愣一愣的,啥水化汽,汽化水……水明明无色,盖到玻璃怎么就变白了?

“二位见过雾,白烟氤氲否?此亦水汽之色也。”

孔鮒不服气道:“依墨子之说,玻璃无异。那何以我等煮水便有障结,墨子煮水,却能无恙?”

“这可是房亭构造的问题。”李恪拿指节磕了磕亭柱,发出一声声沉闷的空响。

“此亭建为观亭,亭小而密。为赏美景,其暖道铜管皆埋于柱间,与玻璃比邻。二位不觉得此亭的柱位略有些密么?若是依常规分柱,其热力不足以通传至整面玻璃,亭中就该起雾了。”

孔鮒似懂非懂:“玻璃加热,便可除雾汽?”

“自然可除。”

“玻璃无异?”

“皆一坊所出,何来异处?”

“何以官舍不用此法?”

李恪耸耸肩:“官舍房阔,总不能在房里戳满柱子,如此出入也不方便。说起来,同式的赏庭学宫中有不少,各院有之,公园亦有之。”

孔鮒挑了挑眉:“当真?”

李恪失笑一声,又敬一盏。

“二位其实大可不以玻璃作伐。我既请建太学,便不会厚此薄彼,更不会像个稚童似的,在细枝末节上苛责诸学。太学一事,只为共进齐勉。”

李恪突然挑开话题,孔鮒和唐秉脸上却无异色。

唐秉沉默了片刻,突然问:“不知夏子心中,百家未来如何?”

“百家者……有争鸣,才有百家。”李恪诚恳地看着二人,“争鸣为百家之源,源止则水竭。我知道,百家成学数百年,皆以邪说视彼此,儒非法,法非道,道非兵争,墨非儒礼,妄以一家之说罢黜百家,使帝王从一志,用一法。”

“这其实是不对的。百家以各自所学论争百年,日益精深,其特性彰显,缺陷亦彰显。就譬如说我墨家,墨家擅工器,可强国本,这个说辞二位没意见吧?”

孔鮒与唐秉唯有点头。

想李恪出世,大雍裂土,墨家在雍境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

广袤的农田上奔跑着硕大的机关,被解放的农人加入到工坊。整个雍境化身为巨大的工厂,雍国的产出正供应着整个华夏的需求。

世人皆视雍境为乐土,诸强皆以雍产为上佳。

正是借重了墨家的势头,大雍明明没有掺和到这场席卷天下的战争当中,却已经日渐显露出天子王气,说墨强国本,这世上谁也反驳不出一个不字。

但李恪肯定不是为了夸耀。

有太学在手,各家各脉皆要仰其鼻息,至少在眼下,他根本就不需要这种没来由的优越和夸耀。

果然,李恪自顾一笑,话锋调转。

“二位知道我受王上信任,若真有意罢黜百家,独尊墨学,王上十有七八会应允。可这对天下好吗?亦或是说,于墨家好么?”

“墨学发展至今日,以墨艺工学为根本,辅之以政、商、哲、兵等学论,教养出的墨者多有技术官僚之特点,刻板、求真、鼓吹工商。”

“似这等墨者,司空则优,司法、司军事尚可,却难以捋平政务。二位皆精于本学,平心而论,儒道可驱墨而独立国否?”

在权威隆重的墨家钜子面前,就算他们心里想说可,真落实到嘴


状态提示:第七二三章 太学之本--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