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回唐>第23章 白玉谁家郎(五)
会的目的李清大约能猜到一些,这次主办人邀请,如果李瑞能一同去,也是一个机会。

“那,一起去。”主事之人说道。

随后,李清、李瑞和花解语跟着主事之人上了小船,往主船上去了。

上了主船,李瑞和花解语被安排在了一楼,主事之人通报后引着李清上了二楼。

二楼上已经挤满了人。上首坐着五位年纪比较大的长者,在旁边的榻席上跪坐着五、六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边上还有一位年纪在三十多岁的人。其余是十来位服侍的丫鬟、仆人和弹唱的歌姬。

那主事之人把李清领进来,说道:“李清李郎君到。”随后退了下去。

看着满场的人,如果真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大概还真是手足无措,但并不适用与李清。后世见惯了这类的场面,只是平常罢了。

李清上前,正待说话,最上首的那人问:

“你就是李清?”

“是。”

“‘落尽残红始吐芳’一首是你所作?”

李清微微皱了皱眉头。看来还是有人怀疑啊,显得太过有才了难道?不去管它,诗的原作者还没有出生呢。李清答道:

“是。偶有灵感而已。”

说实话,五六岁的孩子能作出这样的好诗不被人怀疑才怪。刚才在画舫上之所以没有人说,大约是看到李清伟李瑞出头,众人只顾着喝彩了。但是主船上的这些人确实有人提出可能是别人的诗,被李清给盗用了的。然而没有依据,对也不能说明这不是李清写的诗。

更何况,短短的四句诗确实符合当时的场景,应该是现场临时做出来的,看不出有预先写好的痕迹。

单从诗来看,这首诗写的极好,写诗之人必须有极高的才情才能在临时状况之下做出来这样的诗来。但洛阳城好像没有听说有什么新的才子出现,如果是从外地过来的才子大概主船上的这些人也都知道,诗会之前也都发了邀请,这些人怕是没有理由代笔。

看来这首诗的确应该是李清所作。

郑家家主在边上为李清安排了座位,随后有人布置了些糕点瓜果之类的食物。

在场的众人对李清很是感兴趣。随后的闲谈中李清才知道坐在最上首的人竟然是张九龄,心中一开始是有些激动的,终于见到历史上的名人了。这时候的张九龄正处在一声之中的最高峰,再过两年就会远离大唐的政治中心沦为开元盛世的看客了。

虽说心情很是激动,可是不可能真像五、六岁的孩子那样兴奋的语无伦次,说话、对答等还是对应得当,进退有度,看上去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样子。

张九龄看到这些很是奇怪的,没有想到六岁孩童竟然比很多成人还要稳重成熟,知道自己的身份的时候没有太多惊诧,也没有表现出畏惧的样子,这恐怕连一般的成人都做不到。

随后问了些李清的事情,问道曾读过什么书,家里都有些人什么人,是做什么的,平日里是否有其他的诗作。总之,还是把李清当作了一个还做来看待,问的东西无非是最基本的情况,这时候也不可能再把李清考校一番。

李清都一一答了,问题没有任何的挑战性。就算真要写诗的话,恩,再借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随后的介绍中李清才知道,韩知贤、高子玉、郑远明等洛阳有名的才子都在列的,其余的几人是跟着张九龄过来的,听说是从外地来的才子。这些人也都问了些读书的诗,随后就是品评李清的这首诗了。

诗自然是好的,谈论些诗中表达的内容,接着倒是好奇李清刚才在画舫上的事情。

李清把画舫上的事情略微说了下,倒是没有提李瑞、王四郎跟对方争执事情,只是说有人提议作首牡丹诗,自己正好想到了几句就写了出来。

张九龄听到李清是跟李瑞一起来的,问了几句晚上路上的情况,接着竟然让人请了李瑞上来。大致问了李瑞几句是做什么,李瑞回了是商家,经营布匹绸缎之类的生意。听到是做生意的,张九龄没有说什么,倒是坐在上方的郑家家主问了几句。


状态提示:第23章 白玉谁家郎(五)--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