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李绩传>第三百三十三章 世民天可汗(2)

初唐名帅演义李绩传

第三百三十三章世民可汗(2)

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李世绩再次出征碛北,在郁督军山大破了薛延陀,把薛延陀的首领咄摩支向南赶到了荒凉的山谷之内,李世绩把他团团围住。咄摩支无奈归降了大唐朝,薛延陀彻底破灭。

薛延陀破灭后,原来深受薛延陀欺压的敕勒各部纷纷,毫无顾忌的,归顺了大唐王朝。

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唐太宗在灵州会见了敕勒诸部俟斤代表,接受了他们尊奉的可汗称号。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信奉的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对待边境各个少数民族的部落友好的策略,对于他们中少数的蛮横的,为非作歹,干尽坏事儿实行打击。对于忠于大唐王朝的一概重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而对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进行友善的政策。

这与欧洲所统治者所采取的殖民地政策,疯狂的屠杀当地人,例如屠杀印第安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大唐王朝对少数民族部落友好的策略,渐渐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对大唐王朝心服口服,可汗的称呼渐渐的被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部落所认同。

唐太宗曾:“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代的民族团结政策,对各民族不分贵贱、趋于平等的外交理念,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故而万国来朝鼎盛于唐。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虽然克复了10座城池,重创了高句丽的军队,但是并没有达到完全彻底的降服高句丽的目的。他屡次释放高句丽俘虏的善举,虽然使被俘虏的高句丽的军缺事人感激涕零,以至于“欢呼之声,三日不息”,但不能令高句丽统治者从内心归顺。

贞观20年(646年)5月,高句丽国王高藏与莫离支泉盖苏文派出使者进入大唐王朝谢罪,表面上顺从大唐王朝,而实际上“益骄恣”;又对大唐王朝的使者傲慢无礼,“常窥伺边隙”,拟重新占据辽东地区;还不听从大唐王朝的劝阻,屡屡侵犯与大唐王朝关系密切的新罗国。

凡此种种,对于已经降服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的唐太宗来,显然是无法忍受的。贞观20年(646年)11月26日,他下诏书命令不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再议讨伐高句丽。

贞观21年(647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在打败了薛延陀,北方荒原全都平定之后,决定再次讨伐高句丽。

李世绩道:

高句丽城雉依山,攻之不可卒下。往前銮驾亲伐,废其耕稼,所陷之城,并收其谷,韩师旅炎旱相继,夷人以猥众,大半断粒。若得少兵番次躁其边场,彼疮痍之残,疲于奔命,耕夫释耒,并皆入堡,岛夷之邑,千里荒芜。古人云:“金城汤地,非粟不固。”若再三如此,高句丽必大窘迫,自然逃散,谁肯为莫离支婴城。鸭绿水以北,可不战而取。

这一个建议与隋文帝平定陈的方略很相似。当年隋文帝采用了宰相高颎的建议,连年出兵骚扰陈朝,破坏他们的粮食储积,使他们“财力俱尽”,尔后一举平定陈朝。大唐王朝李世绩能提出如此高明的作战方略,必定有相当的政治远见和作战经验。

唐太宗李世民听从了李世绩的意见。贞观21年(647年)3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候将军李海岸为副,发兵1万多人,乘楼船战舸从莱州渡海进攻高句丽;又以太子詹事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郎、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副,率领士兵3000人,及营州都督府所管辖的兵马,从陆路进攻高句丽。海、陆两军全选择那些习贯水军作战,又能以少击众的骁勇将士充当。由这种军事部署可以看出,李世绩是攻打高句丽新战术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李世绩率领大军向东渡过辽水河,由新城道进攻进入高句丽。他这次不像贞观18年那次那样,一味地围攻城池,不攻陷城池就誓不罢休,而是采取了扰乱战术,以消灭高句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三章 世民天可汗(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