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登基半年后,终于答应给王崇文平反,恢复名誉,此时他已病死一个多月了,

这个时候,仇士良杀了最后两个政敌:枢密使刘弘逸和宰相李钰,在大行皇帝的入葬大典上,仇士良揪住两人的一点小过失,不依不饶,最终逼得刘弘逸自裁,李钰被活埋,

至此,仇士良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至少在表面上他已经沒有了敌手,

但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他和李炎、杨昊之间的政治联盟也随之宣告解散,而以宜春公主李晴出家为界,两股势力在大明宫重新摆开了战场,开始新一轮的权力角逐,

起初,仇士良是以答应李晴下嫁为诱饵才说服杨昊答应跟他合作,合作的内容十分广泛何而庞杂,如推立李炎为新君,如答应仇士良和平引退,如推举吴臣上位,如保证新君上位后不翻案不追究,……

后因张伯中的反叛,杨昊被困醴泉大营,为从长安城中购粮而不得不对仇士良做出一些让步,其中一条,当时看似枝末小节,现在看來却是仇士良精心设计好的一步棋,

最初杨昊和仇士良达成的协议中,明确规定,仇士良有责任将宜春公主李晴平安无恙地送到杨昊手中,换句话说,在此之前杨昊不需要做任何事,只须养足精神坐等进洞房睡新娘即可,现在仇士良拿住杨昊急于从长安购粮有求于他的时机,将这一协议改为由他出面促成太皇太后郭氏答应将李晴许配给杨昊,至于如何下聘娶亲等杂务他不再过问,

要娶一位公主进门当然有一堆麻烦事,仇士良甩手不管,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于情于理都能说的过去,

当然以仇士良的城府和谋定后动的行事作风,杨昊还不至于幼稚到认为他仅仅是出于麻烦才甩手不管的,高手下棋动步必有后招,

杨昊和仇士良虽然在真正的棋盘上都是臭棋篓子,但他还是相信仇士良在某些场合是颇有名手风范的,

但当时情势是何等紧迫,若无粮食,几万大军分分秒秒都有崩溃的危险,杨昊即使想到仇士良这看似风轻云淡的一招背后必藏有狠招杀机,也只能解读为这是仇士良留的一个伏笔,或许在某年某月后会发作,但不损及当前,

于是,他答应了,为的是避免节外生枝,

现在看來,当时的预感沒有错,但,做法却是错的一塌糊涂,

李晴还掌控在仇士良的手里,被他视为牵制杨昊的唯一砝码,因此即使太皇太后同意,皇帝也下了旨,她的出嫁之路仍然阻碍重重,

仇士良太需要这个砝码了,他必须得尽可能长地留住这个筹码,

自开春起,大明宫里刀光剑影,杀的人头滚滚,新君李炎不管不问,远在西北的杨昊也一直在作壁上观,任仇士良杀了李溶,杀了李成美,诛尽杨党,甚至连早已不存在的杨妃,也让他“杀”的灰飞烟灭,

有人解释杨昊按兵不动的原因是说,仇士良所杀的这些人,也是李炎和他这个新任宝历社大总管想杀的,仇士良杀的高兴,他们看的也起劲,

刺马营在与阉党的缠斗中已经占尽了上风,昔日的敌人现在是他们的盟友,而曾并肩战斗的弟兄现在则成了不斩尽杀绝誓不罢手的死敌,何况开成、大和两社至始至终也算不得宝历社的盟友,

还有一个原因,或许也是更加接近真相的原因,那就是李晴还握在仇士良的手里,杨昊投鼠忌器,暂时还不敢有所动作,至于李炎,他暂时还无力与仇士良抗衡,

人们判断,只要李晴一日还在仇士良手里,雄踞西北的五军大元帅就不会有什么大动作,除非他对那位命运多舛的公主已经失去了信心,实际上这也是仇士良所担心的,为了让李晴既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不至于让对手觉得图谋无望,而转身离去,

仇士良还是颇费了一点心思,一面他软硬兼施,说服太皇太后郭氏答应将李晴下嫁西宁郡公为妻,一面又略施小计,钻了一个小空子,在李晴出嫁之路上布设了一些小障碍,

按照杨昊最初的设想,在王崇文活着时,就设法解除


状态提示:59.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