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民国小斗民>17.大喜
李二在一旁记账,十几文到几块大洋不等,一斤鸡蛋两斤白糖三尺红布也是不少,总之种类繁多。

街坊邻里也不在乎东西,今天别人送过来,明个你怎么送过去,添加多少随你自己的心意,没有人会怪罪的,都是礼尚往来图个热闹。

除了李大李二兄弟外,还有不少前街后巷的过来帮忙,男人们驮着自家的桌椅板凳,媳妇大婶则带着菜刀案板,过来洗洗涮涮的,烧个水摘个菜什么。

这些都是不用主家叫的,她们都是自发过来的,谁家没个大事,所以只要谁家有大事都会自发帮忙,这种互相帮衬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习俗更好一些。

今天黑山岛的葛家一大早就来到了,在半个月前他们接到周福专门送来的请柬时就在算着日子,等这一天一到,立马起早就来了。

作为岛民他们没有什么岸上的朋友,见周福亲自送请柬将他们当做正经亲戚看待,葛家很是欣喜,为此葛如海还存了好几天的鱼获。

一早就到就是为了为周福的婚宴上多添道菜,此刻葛如海正在堂屋说着话,葛大娘和她媳妇就在厨房隔壁的炕房和一众陪客的大娘们唠着。

本来就没有多少路,再怎么绕也不济于是,所以很快就到了家,看见新浪花轿临近,一旁的小子们马上就点燃了炮竹。

没有十里红妆那样夸张,也没有一百零八抬那样的豪气,黄家的嫁妆只能说不出众也不丢人吧。

两口樟木箱子,六床被子,一套百子千孙木桶,四个彩绘白瓷罐子,一张拔步床,一顶双开的立柜。

由于嫁妆不能空着,里面都装满着各种东西,像樟木箱子里是新娘的衣物,被子里有步步高升的喜糕,白瓷罐子里有糖果等。

迎亲队伍刚到巷口,这边就马上来人接嫁妆了,都是一群毛头小子,相互笑嘻嘻的,这接嫁妆可不是白接的,主家可是要给一个大红包的,还有被子里的喜糕等物品也是可以拿的。

这东西谁拿到就意味着谁明年会有大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都是小子的原因了,红包事小主要是为了那喜糕。

等炮竹声一过,李氏连忙将喜糖喜果用大簸箕装了出来,让放炮竹的小子们散给看热闹的人吃。

哗哗啦啦的糖果从天而降,小孩大人等在地上抢作一团。

“黑子,这里多撒两把。”熟悉的人叫嚣道。

“好勒。”叫黑子的小子也不含糊,狠抓哦几把撒向熟人的方向。

这种不分老少抢喜糖的事情很多情况都会发生,例如新房上梁等,目的是为了热闹和抢福气之说,主家也因此更加的好。

在方媒婆的搀扶下,新娘跨过火盆,从黄豆花变成了周黄氏,这也意味着生是周家人,死是要入周家祖坟的。

拜堂是传统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些私奔得不到人们认可也是很重要因为这个。

司仪的声音洪亮有韵,整个院子都能听见。

“一拜天地”

敬天礼地,禀告先人他们后世子孙大喜之事,同时请他们做个见证,正所谓是天地为鉴,祖先在上,承认这桩婚姻的合理合法。

“二拜高堂”

表明新媳妇进家门,从此再无别家女,只有周氏妇,孝敬公婆遵循妇德。

都知道周福没有父母,所以周福将师傅师娘还老万头当做高堂来拜,于是乎韩氏坐在中间,老万头和韩慕侠一左一右。

“夫妻对拜”

对彼此身份相互认同,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送入洞房”

鞭炮声响,礼毕。

新娘被男方几个要好的媳妇送进了新房,新房处处贴囍见彩,香案上小孩手臂粗的龙凤红烛更是喜庆。

新娘子豆花儿坐在铺着大红绸缎的热炕上,炕上洒满了花生桂圆等象征着多子多福的干果,虽然有些咯人,但是却不能扫到一旁。

只有等晚上睡觉的时候才能扫开,等到第二天分给周边邻居,一同沾沾新人的喜气

在这期间周边的女人们都陆陆续续的进来看新娘子,讨要喜糖吃,而陪伴喜娘的媳妇早就准备好了,谁要说吉


状态提示:17.大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