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重生大唐做可汗>第17章 准备送给阿史那们的“大礼”(上)
东西不过是石英砂还有天然苏打熔炼之后的化合物,对于穿越们来说,并不稀奇,当然了,对李路这样的挂逼来说,就更简单了。在这里要多说一句,很多书里开口就是华夏没有玻璃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这完全是没有文化知识的表现,虽然腓尼基人在公元2500年左右就发明了钠钙玻璃并且大肆贩卖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我们的华夏祖先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在先秦时代也造出来了玻璃,而且跟西方蛮子的钠钙玻璃不同,老祖宗们造出来的是铅钡玻璃,铅钡玻璃的优点是色彩绚丽,但缺点是易碎,不像钠钙玻璃那样能耐高温,且铅钡玻璃含重金属,对人体有害,不适合做餐具与茶具,只能制成装饰品。

汉代时,张骞的“凿空之旅”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钠钙玻璃器经丝绸之路传入华夏,汉代中国玻璃仍以铅钡玻璃为主,且采用熔铸法,即将玻璃粉装进土模或石模,煅烧使玻璃融化定型,冷却后除去模具,再通体打磨。此法成本甚高,产品亦欠精致。本是加工青铜器的方法,在铸造青铜器时,其杂质会烧结形成玻璃珠,正因如此,人类才发现了玻璃,这说明,汉代玻璃制造工艺基本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而同时期西方玻璃匠人已普遍采用吹制法,成本低、器形美观,产量也大大提高,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成为世界玻璃出口的中心。东汉时,中国可能已生产出全透明的平板玻璃,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一种“阳燧”,可聚日光取火,应属凸透镜的一种,但在考古中尚未发现。

直到南北朝时期,钠钙玻璃才大量涌入中原。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北魏)太武(公元424—451年)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瑙璃,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馏璃(即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从这段话看,钠钙玻璃在美观、价廉方面压倒了中国传统的铅钡玻璃。

然而,铅钡玻璃并未就此被替代,不久之后,它又成了主流,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传统社会没有发明家群体,技术人才只能依附皇家、贵族,为其趣味服务,南北朝纷争不已,世家大族起伏兴衰不定,影响了先进技术的传承。

到隋代时,皇家所藏玻璃器又都换成了传统的铅钡玻璃,只是采取中亚匠人输入的吹制技术,匠人何稠因擅此道,竟然当上了“员外散骑侍郎”,他吹制的铅钡玻璃含绿色,专供内府,被称为“秘色”。隋唐时期玻璃器的造型更美观,但铅钡玻璃不耐温、有毒的缺点依然存留,多用来制作佛教用具、饰品。北宋时,匠人们又研制出无钡的玻璃配方,即高铅玻璃,但始终未能突破传统的局限。

他们突破不了不代表穿越大神们解决不了,尤其是像李路这样的挂逼,解决起来起来更是简单,他在清点解救的汉奴的时候,就挑选出了不少能烧制琉璃(也是前文提到过的铅钡玻璃)和瓷器的工匠,他们被李路好生安置,去给他研究瓷器中的贵族骨瓷去了。当初交代他们的时候,李路就给了他们一个大巴概的配方,这东西他记得很模糊,只知道骨瓷以动物的骨炭、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最常用的是牛、羊、猪等动物的骨骼。李路记得前世的那些固执的约翰牛们认为,2-4岁的小牛骨作骨瓷最好,羊骨的可塑性较好,容易成形但白度不如牛骨,牛骨是最佳的原料,羊骨次之,猪骨最差。他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了工匠们,让工匠们去自己琢磨试验,他自己做起了甩手大掌柜。

正当李路想着是不是抽调回那些能烧制琉璃的工匠帮自己烧制玻璃的时候,他派驻在骨瓷研究中心的亲兵兴冲冲的跑了进来,“阿热,陶大人让我请您去启炉,他们说这次应该差不多了!!!”

纳尼?真是想睡觉有人递枕头,好事临门啊!李路一下高兴起来,要是骨瓷能成功,在送玻璃天狼的同时,再给大大小小的


状态提示:第17章 准备送给阿史那们的“大礼”(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