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重造天下>第78章 76朱大典

凤阳被称之为中都,是因为朱元璋原本想以开封为北都,南京为南都,凤阳为中都。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朱元璋役使百万军民,历时六年营建中都凤阳,已经完工大半,但在洪武八年,朱元璋却放弃了建都于凤阳的想法。为了修中都凤阳,朱元璋役使百万民力,让人想起秦朝的灭亡,秦朝同样是在战乱之后役使百万人修长城,五十万人修陵墓,百万人开运河,最终亡国。虽然朱元璋装出一逼道貌岸然的样子,一再表示要爱惜民力,但仅仅在洪武二年,他就开始大规模役使民力,还是无谓的役使民力,中都建了又弃,这不是无谓是什么?在洪武八年朱元璋考察中都时,发现有民工在地里埋小人诅咒他,为此朱元璋滥杀了几千人,这种做法和秦始皇没有二致,秦始皇时代一千五百年后,中国历史的文明与人道也没有一点进步。

但朱元璋毕境是要饭的出身,滥杀过又后悔后怕,表示对滥用民力的忏悔,便放弃了中都的营建。这个偶发事件也改变了凤阳的命运,凤阳并未成为真正的都城,只是大明法理上的中都。

朱元璋自私残暴,自私表现在他的家天下,举天下物力奉养他的子孙,死后还要杀人殉葬。残暴就更不用说了,他是一个深受家暴文化影响的贱民。他也是一个愚蠢的家伙,营建中都便是一例,这么一项超级工程半途而废,起因仅仅是他想衣锦还乡,在乡亲面前风骚风骚,营建中都和朱元璋设计的种种垃圾制度一起,证明了朱元璋的智商。衣锦还乡,在乡亲面前显摆是小农的通病,后来李自成就建都于西安,打下北京后轻易就放弃了,这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凤阳在淮河南岸,紧靠着淮河,当年许多人反对将都城设在凤阳,不知有没有水患这个理由。隔着淮河,凤阳西北方向四十里是开挖中的钟离国君墓,钟离二字人们并不陌生,在明代以前,凤阳就叫钟离县,是朱元璋将钟离县改称凤阳县,又将濠州改称凤阳府。朱元璋将中都皇城建在凤凰山之南,即凤凰山之阳,故此地更名为凤阳。在皇城东边,隔着凤凰山,山北是凤阳县衙,山南是凤阳府衙。在凤阳府衙北边,日精峰下是大龙兴寺。此外,凤阳还有中都守司,凤阳八卫当中的五个指挥使司,凤阳府学,凤阳留守太监衙门,以及其它许多衙门。在凤阳府衙西北方向,皇城东安门北边一点,座落着五座大院,分别叫西高墙,中高墙,四高墙,东高墙,五高墙,这里软禁着犯罪宗室,简称罪宗,在三个月前的凤阳大屠杀当中,只有这里的罪宗幸免,被释放了出去。但是现在,高墙里的主人多半又回归了,因为这些待遇良好的朱元璋的后代,与其在外面做逃犯,还不如回来过安稳日子。

凤阳无城,二百多年前,周长五十里的中都外城已经被筑成夯土墙,部分甚至已被包了砖,但中都工程却停工了,夯土墙是无法承受二百余年的风雨保存到现在的,于是凤阳便无城墙。这也是三个多月前流贼轻易攻入凤阳的原因。但凤阳的九座城门却保存完好,因为城门楼子包砖了。凤阳城门的名称很怪,有四座城门叫甲第门,北左甲第门,南左甲第门,北右甲第门,南右甲第门,把人绕晕,且名称太长。其中北左甲第门在京沪铁路下,所以只要坐火车从北京到过上海或南京的人,都曾穿过中都城的东北角。而南左甲第门正对着凤阳府衙,凤阳无城,却又有城,中都皇城完好保存着,另外,凤阳府衙也被一圈城垛包围着。

此时,在府衙南门搭起高高的脚手架,几个汉子正将一块匾额挂到檐下。匾额呈长方形,字由上往下读,这个六字是,漕运总督部院。这里已经不再是凤阳府衙,而升级为漕运总督衙门,漕运总督又兼凤庐巡抚,管着凤庐淮扬四府,即安徽与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漕运总督自今日起由淮安迁到凤阳,卫护祖陵。

总督部院内的一处书房内,桌案上放着几叠公文,一旁是纱灯,笔架,不是那种山字形笔架,而是一个小木架,几支毛笔头朝下悬在上面,此


状态提示:第78章 76朱大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