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玄幻奇幻>人生智慧经典圆觉经的故事>第五十四章:圆觉经楞严经有真伪的争议吗?

楞严经是佛学经典中的精华,有楞严兴,佛法兴;楞严灭,佛法灭之说。

楞严经在公元705年,武则天罢政后的唐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奇异的被翻译成中文传到了中国。

佛学翻译家宣化上人曾在《楞严咒修学手册》中介绍:佛教经典《楞严经》10卷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他听说东土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在浙江天台山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他深深的感动和钦佩,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有特殊的缘分,他决定要把楞严经抄录出来,藏匿带到中国来。

不料,过边境时被住守的官吏搜查出来并且没收,还不许他出国。法师只好返回,但弘法的心,无丝毫动摇。

怎么办呢?

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方法,先将经文写在极细的白布上,把自己胳膊的肌肉剖开塞进写好经文的白布,然后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

这一次他渡海成功,来到中国。

到达中国广州后,正好是佛教居士的宰相房融负责当地事物,于是将法师请到制止寺住下。

法师剖开胳臂上的肌肉取出经文,因为时间太久,白布已经血肉模糊,经文难以辨认,更不要说翻译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奇迹发生了。旁边的一位哑女忽然说:用人奶洗清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

大家试验之后,果然出现了经文,都欢天喜地。

在唐神龙元年(705),般剌蜜帝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翻译语音,房融笔录润饰,怀迪法师编审。

怀迪是唐代循州(广东惠阳东北)人,初受法于罗浮山南楼寺。他广习经说,深通教义。因多与常游罗浮山的梵僧接触,渐通梵文。701-704年(周长安元年至四年),被召至京(长安)中,参与翻译《大宝积经》49卷,与僧人深亮等负责证义,并订正旧译之误。怀迪的事迹,后被写进《宋高僧传怀迪传》。

那哲理高深,文字优美的章句就是由房融为译师笔录下来。成为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净土宗的一部重要经典。

与此同时,进呈于武则天,此经始流传东土。

以梁启超、梅光曦等人为代表近代一些学者提出了对楞严经和圆觉经真伪的质疑,领袖1959年接见任继愈先生时说:梁启超没有讲清的问题,您讲清楚了。任继愈先生指出,印度和中国的历史推动了佛教观念的诞生和传播、演变和发展。载入佛教丛书“大藏经”的佛经连同它的注本近三千部,但真正流行的只是很少几部。这也只能用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来解释。

自魏晋以降,一批中国僧人经历千艰万苦,西行印度求法,“一以求精神上之安慰,一以求‘学问欲’之满足”,梁启超先生称之为“留学的运动”。

至唐前期为僧人“留学印度”最热烈的时期,海陆两途并举。这一运动“前后垂五百年,其最热烈之时期,当中有大翻译家唐僧玄奘,它使我国在文化领域,从物质上精神上皆掀起一场革命”。而唐代来过广州的外国高僧有若那跋陀罗、般剌蜜帝、释智慧、释跋日罗菩提、乾末多罗等。

般剌蜜帝大师译完楞严经就匆匆回国了,而自《楞严经》问世一千三百多年,成为中国禅宗的经典,日本僧人必读的早课。

楞严经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他看待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看待世观必然的结果。

他又是辩证的思维,不固定和静止地看待事物,他从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的本质,揭示宇宙的本质。

他是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先驱。

他对人类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人的器官和大脑的细胞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阐述深刻,对精神系统疾病的病理超出现代医学理论很多,对神经大脑细胞的识,及其人的大脑思维与人的器官反应客观世界的过程有超前的革命性的认识。

净空法师讲解清朝初期藕益大师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阐述:我们首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圆觉经楞严经有真伪的争议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