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晚明之帝国风云>第080 幽冀燕云:甲戌之变
之战,郑义二十万步骑碾压式横扫中原大地。甚至兵锋未显,北方已飞马来报:山东、南直隶总督朱大典自杀,陈洪范、金国奇、王之富、吴襄、艾万年、贺人龙、李卑七将率众起义,愿为大兵前驱。

无疑,这是好消息。

郑义树旗起事以来,收降明军溃卒不计其数,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明军有头有脸的总兵大将甚少投降。纵然投降,也是兵败被俘后才无奈投降,似陈洪范等七将大面积未战先降,却还是第一遭奇事。忽略七将归降是否合情合理,七将齐时归降无疑可视为清晰转折点,凸显九州百姓已经承认郑义实力超过大明王朝,最少不弱于大明王朝。

郑义并不重视七将本人,尤其他有限的标准时空历史记忆里,只能简单识别出陈洪范、吴襄、贺人龙三将,而且三将的名声都不怎么好。标准时空历史里,贺人龙愤懑功赏不均,坐视傅宗龙、汪乔年兵败,遂被孙传庭视为骄将问罪斩杀;陈洪范被南明朝廷骂作活秦桧,后来率众降清;吴襄本人资料寥寥,但是他儿子吴三桂则大名鼎鼎,无人不知。至于其他四将,郑义脑海里没有历史印象,唯独一个耳听熟悉点的艾万年,还是因为米脂艾氏以及李鸿基与艾万年的私人恩怨。

然而,郑义或许可以不重视陈洪范等七将,却不得不重视七将齐时归降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如果处理得当,北伐京畿途中,平定江南之际,皆可当作标杆来说服当地文武官员和平投降。毕竟对郑义来说,大明王朝与他非但没有刻骨仇恨,反而是郑义籍之遥控本位面的助力,越安稳统一九州中国,统一九州中国越少死伤,越符合郑义利益。

考虑半晌,郑义决定宽容善待七将,并准许其短时期内留存一定量兵力。广宗县县郊七八万战兵役兵,裁汰老残病弱编入流民营,少数悍勇之士或只愿当兵的编入待训练预备军。考虑七将戒心以及其他明军将领戒心,郑义暂时准许七将各自继续维持五百人规模私军,并挂名待训练预备军。为了避免陈洪范等将降而复叛,太平军只向他们提供基本粮食棉被衣服,装备武器补充仍然参照明军标准。如果陈洪范等将真敢降而复叛,太平军一支千骑分巡警戒,即可扑灭三千五百人动乱。当然,如果七将愿意真心效力郑义,那么先在预备军训练一段时间,再主动放弃家丁部曲私军,即安然可融入华军体制。

……

崇祯七年九月十六日,高宽攻取山东济南府。因为朱大典为了布防中原几乎抽调所有山东戍兵,高宽突破济南府防线之后,顿时好似虎入羊群。山东诸府县仿佛也懂到了改朝换代时刻,十县有八县婴守城门,积极等待高宽先锋军招抚。只要郑义不像标准时空历史里的李自成那样兵败山海关,山东六府之地即可轻松收入囊中。

崇祯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杜仪将广宗七八万役兵收编事宜丢给预备军处置,督率五万步骑稳健前冲至北直隶真定府、保定府之间,与北直隶、河南总督卢象升对峙。

崇祯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党守素沿运河向南,相继攻取东昌府、兖州府。与此同时,河南归德府也被河南戍军拿下,华军就此彻底截断大明王朝南北交通。若非郑义集中精力粉碎朱家皇权,党守素等将继续南进,或可一举扫荡淮河南北。

……

三部支路捷报频传,郑义直辖十万步骑主力的声势也只高不低。

为了方便运输火炮等器械,郑义直辖十万步骑选取的是两百七十年前朱明北伐蒙元的路线。

沿京杭大运河两岸,郑义蜿蜒曲折向北急速前进。

崇祯七年九月初九日,郑义攻取山东济南府德州。

崇祯七年九月十六日,郑义攻取北直隶河间府沧州。

崇祯七年九月二十二日,郑义攻取北直隶河间府天津三卫。

崇祯七年九月二十八日,郑义攻取北直隶顺天府通州。

崇祯七年十月初五日,运河船载三百门火炮卸载完毕,以马匹拖往京城东面之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北面之安定门、德胜门,展


状态提示:第080 幽冀燕云:甲戌之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