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晚明之帝国风云>第031 羲生新闻半月报
招抚,难道劝饥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饿死不成?崇祯骂流贼骂的舒心,豪绅官吏听的舒心,生活安定的良民也觉得尚可,但这些话语传到陕西即将饿死的饥民耳中,那就如尖刀般刺耳:“不赈不抚,还杀之良是,你倒是来杀啊!”

为了增强反差效果,《杀之良是》评论后续又是两篇资料文,第一篇列数辽饷、苦役等加派,尤其点明崇祯三年十二月,天下辽饷加派由每亩九厘增至一分二厘(12厘);第二篇列数朝廷对陕西赈济数字如何吝啬,与辽饷等加派形成鲜明对比之后,又恶意抨击明朝廷不许山西等地粮食运入陕西的封锁政策,再隐晦攻击朝廷厌民资寇,山西往年运往陕西粮食如今疑似远卖关外,甚至有若干晋商借道鞑靼千里迢迢送粮建虏。

为了取信陕西百姓,《羲生新闻半月报》其他版面又间或摘抄朝廷公文,证明凡此种种诘问绝非胡说。

明际有驿站邸报传统,郑义兼并延安府之后移除积弊,令驿站体系回归正常运转。崇祯四年五月初二日,羲生报第一期印刷完毕,旋即利用驿站体系快马运往各县,并组织一批读报员向民众宣传。

报刊舆论有无效果,还得看民间具体反馈,郑义于是放下手头琐事,隐身于民间亲自观察饥民情绪变化。

首先是肤施县,肤施县是延安府府城,民众稍富且往年家有一定余粮,所以最为排斥太平军。肤施县民排斥情绪源于崇拜安乐秩序,谈不上好不好,只是连绵灾荒年间有些不合时宜,只要他们不正面反抗太平军统治,郑义也无意耗费精力令他们认清现实。lún_lǐ观念非一朝一夕所能变更,肤施县民情绪依旧沉默抵制,绝大多数人怀疑太平军胡编乱造污蔑皇帝。皇帝英明失察,奸臣祸乱朝政,这是明际民间传统舆论,嘉靖之严嵩,天启之魏忠贤,如是等等,良民骤闻崇祯皇帝的“杀之良是”诛心言论,脑海里第一念头是太平军造假污蔑,第二念头是朝廷里有大奸臣。

当然效果还是有的。心中怀疑朝廷里有奸臣,自然而然联想起水浒传里的高俅高太尉,进而对陕西官员不作为心生怨恨。累年积月影响下,待其接受郑义统治秩序后,势必转而成为太平军治下良民。简而言之,良民固然无法协助郑义横扫六合,但他们也不会拼上性命死保大明江山。

前面早就说过,郑义坚信肯革命肯造反的只有贫困弱势势力,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无可失去,所以他们最肯革命最肯造反,因为胜利之后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延安府中流砥柱以及潜在兵源,是大量因为天灾人祸失去土地无法养活自己的流民,此时他们大抵都被郑义“以工代赈”名义分片集中起来,无休止修葺水利、边铺路造城、平整土地、军屯军训。

郑义组织读报宣传,主要对象亦是这些每月准时领粮的流民。

与乡绅良民反应冷淡不同,这些破家亡户的流民早已积累满腔怒火,唯因皇帝英明失察传统观念以及杨鹤竭力维持的招抚局面他们才旋抚旋叛,而非与朱明王朝誓不共存、坚决斗争。朱明朝廷自有邸报系统,但邸报流传于官府与士子乡绅之间,而非是送给贫民百姓看的。当朱明朝廷吝啬面纱揭穿,当朱明朝廷封锁陕西政策披露,当朱明朝廷吝啬赈济一一列出,流民们瞬间被怒火淹没:“原来杨鹤是大骗子,怪不得抚来抚去就是不给粮食!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咱就脑门对脑门,看看杀谁良是!”

最后统计证明,肤施县以工代赈流民反响激烈,各征兵点挤满报名参军的愤怒人流。

郑义见证肤施县烈火燎原局势,复又间道巡视延长、延川、青涧、绥德等县。郑义本以为刚被太平军兼并,几县县民理当较难宣传,谁想当地拥军热潮更胜肤施十倍,甚至有人参军落选后不甘心,竟想独自拉起部队攻向京师。郑义惊讶询问,逐渐理解几县燎原怒火缘由:兼并的晚,意味着粮食困乏期更长;又因地处敌我之间,贼来如梳,官来如蓖,哪怕地主小富之家也熬不住。尤其是自谓良民的百姓以及


状态提示:第031 羲生新闻半月报--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