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最风流>261 重儒引风导以良
随着他势力的增强,一些浮华交会之徒必会成为他扩权、集权的阻力,并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缘故。

他认为:浮华交会是导致魏晋盛行清谈的一个缘由,清谈之风的盛行,又导致了许多“名士”徒有其名,无有其实,譬如现今的青州刺史焦和,名气很大,没有一点实干之才,没一点干才就又导致了西晋之灭亡,五胡之乱华。被石勒杀掉的西晋之清谈宗主王衍在死前叹道:“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他的这句感叹,荀贞自是不知,但对西晋的结局荀贞却是知道的,所以他更早地就察觉出来了“祖尚浮虚”的大弊。

虽是察觉其弊,可若想从源头上,也即时下“浮华交会”之风这里扭转却实不易。

杀掉几个浮华交会的领袖,或可以稳固权力,却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此风,唯有从根本下手,所谓根本,便是前文所述的那四个造成此风的政治、文化原因。

简言之:改革察举制,不能任“以名取士”成为主流,舆论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门阀大族间互相吹捧,发展到最终,只能会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而导致阶级、阶层僵化,致使国家失去进步、变革的动力,荀贞可不想搞什么九品中正制,此其一也;其二,改革经学,以破浮华,儒学固有其弊,可较之“浮华”,儒学敦厚致用,在尽力使儒学不要陷入后世的僵化之前提下,从中长期来看,确是没有第二种更好的学说可以代替儒学。

只是,虽大致有了该如何解决此风的想法,一来此风历时已久,难以立变,二来当下首以军务为重,是而,荀贞却是难以大刀阔斧地正式施行,只能先试着引导,做一些铺垫准备。

本来,荀贞是打算在等到谋取了兖州一部、或者扬州部分,待徐州於战略上有了更广的纵深之后再对此着手铺垫的,没有想着这么早就下手,可许劭的到来却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着手。

荀彧、荀攸等告辞离去。

荀贞等了会儿,唤门外吏,吩咐说道:“忘了一事给公达说,你去把公达再请回来。”

门外吏应诺,急忙追出去,不多时,把荀攸又请了回来。

荀攸入到堂上,问荀贞道:“明公忘了何事没说?”

“公达,吾闻大兄近月著《正论》,书可成否?”

“大兄”说的是荀悦。荀悦於现居徐州的诸荀中年岁最长。

“尚未成。”

“成了几篇了?”

“约成一半。”

“改日待大兄书成,你可取来,我要细细观阅。”

“诺。”

荀贞似不经意地说道:“郑公儒学名家,许公风议领袖,我家世代传以儒业,才俊云出,诸祖、诸父且不论,仅吾之同辈兄弟中,大兄雅好著述,常有鸿论,文若善辨贤进才,友若、休若交游海内,才、论皆优,俱一时之冠,与郑、许相较,亦不逊也。”又道,“长文,我之外亲,族为州姓,性好品题,所议人物,辄中其优劣,假以时日,当不使许公专美於前也。”

荀攸何等聪慧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明白了荀贞的意思。

荀贞的意思很明显,“大兄雅好著述”只是一个引头,他话里的重点在荀彧善辨贤进士、荀谌和荀衍喜好交游、陈群好品题人物,是要荀攸暗地里给荀彧、荀谌、荀衍、陈群等人制造声势,把他们推成徐州士人的“浮华”领袖,从而降低许劭可能会在徐州产生的舆论影响力。

荀攸笑道:“明公所言甚是。”

两人相对一笑,不需再多言。

事实上,荀贞早在初掌徐州后,为对抗“浮华”领袖,为把舆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已经在推动提高荀彧、陈群等人在徐州士林的名声了,也已经小有成果,一些徐州的士人,特别是年轻的士人,不管是出於希图借此入仕之由,还是确实敬慕荀彧、陈群等的德行才能,已经团结在了荀彧、陈群等的周围。荀彧、陈群两人中,又以荀彧的名声为佳。

荀贞又说道:“张子纲文雄德高,张子布


状态提示:261 重儒引风导以良--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