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穿越重生>万历外史>第十六章 推行之议
者,排名靠后也一点都不吃亏。

杨铮道:“秋收在即,随后便要种麦,正是‘杨古井’发挥作用之时,古大叔可有了章程?”

农谚有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合适。八月初五便是秋分,眼下已到了七月底,时间确是有些紧迫。

古常勇道:“我想先打制几个‘杨古井’,放到你们杨家坪,然后请知州前去视看。我与知州虽无交情,却能托人递得上话。知州若知晓了‘杨古井’的功用,必然会感兴趣。远处的不敢说,离州城较近的十几个里的里长、里老只要闻讯,定然会随知州同往观看。”

杨铮点了点头,道:“倘若大家来看过之后,都要订制‘杨古井’,古大叔这里的产能可跟得上?”

古常勇品味了一下杨铮所言“产能”一词的含义,只觉即易懂又精妙,不由暗赞一下,说道:“照今日的情况来看,一天做上三个不成问题。往后熟练了,应该能做上四至五个。”

杨铮道:“我们杨家坪有五个‘杨古井’也就将就够用了。吕家崖农户田地虽倍于杨家坪,但临河的川地更多,我估计大概需要七八个便可足用。张吴庄农户最少,可多为山地,恐怕得六七个才能够用。这样算来,整个赤峪里就需要二十个左右。”

胡喜子道:“那就按每里二十个算,十几个里怕是要三百个才够。”

离州城近的十几个里,有的比赤峪里情况好一些,有的则差一些,以二十作平均数估算,出入应不会太大。

古常勇道:“那我就全力赶制,在入冬上冻之前做出三百个来!”如今距离立冬已不足两个月,打制三百个“杨古井”虽很吃力,但他还是有把握做到,无非是辛苦些罢了。

杨铮道:“算起来是这么多,但能制出半数应当就足够了。虽然此物能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价格也不算贵,可总还是要花钱的。在没有亲眼见到实效之前,多数农户是不大可能购买的。”

秦州多数农户并不富裕,手中更没什么余钱,许多人家连几文钱的花用都要精打细算,因而哪怕数户人家合用一个“杨古井”,这笔支出于他们而言也不算少了,花出去之前总得仔细掂量一下。毕竟就农事而言,“杨古井”并非必须之物,以前没有这玩艺儿,大家还不是一样种地。

而能够亲眼见到的,也只有随知州去杨家坪的那些里老、里长,他们名义上代表各里,可有好处时,必然还是先顾及各自的宗族,每家能分得十个八个“杨古井”,便足可交待过去了。别的农户见到好处要买,那也是明春之后的事了。至于各里之内的大小宗族间会不会因此生出嫌隙,可用不着他们去操心。

古常勇与胡喜子听杨铮这么一说,便理会了其中的道理,都点头称善。

杨铮又道:“不过秋种之后一月之内的灌溉最为要紧,过了这个时间,‘杨古井’的功效便会打了折扣,那些订了货却拿不到的里老们必然会心有不满。所以在一月之内打制出一百五十个‘杨古井’还是很有必要的。”

古常勇点头道:“确是这个道理。你且放心,无论如何我也要在一月之内打制出一百五十个来。”

杨铮道:“古大叔,不可将弦崩得太紧,难保你一个月内没有其它重要的事,到时应付起来会很吃力的。我这有个主意,请你参详。”

古常勇道:“小兄弟请讲。”

杨铮道:“这西关的铁匠铺,可是都唯古大叔马首是瞻?”

古常勇笑道:“他们所需的铁料大多由我供给,以我为首却谈不上。”

这种关系,就像是生猪供应者与胡家肉铺之间。不同的是,养猪卖猪的人很多,城内能冶铁的铺子却只有古记一家,古常勇对那些铁匠能够施加的影响力明显要大得多。当然,那些铁匠也可从远处购铁,但总不及近处方便。这就足够了。

杨铮道:“这‘杨古井’要求最高的精细部件,只是内外两个铁筒子,其余部件粗糙一些也不影响使用。古大叔可将那些部件交与其他铁匠铺打制,每铺只做一至二种,做起来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 推行之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