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标铜>第二十三章 北城烽烟试曲直 10
水中泡浓,然后再取出捶扁,加入棉絮、苇缨之后再泡再捶,如是七八次后,再取出在日下暴晒,待完全晒干之后再加入硝石、硫磺、松香、樟脑等物。之后搓成条状,阴燃之后将之放入竹筒内随身携带,用时只要拿出来晃一晃或是吹上几口气便可复燃,民间谓之火折子的东西正是此物。

“真够下本啊。”火折子这东西单看工艺便知不会便宜,平日都是达官显贵或是军中所用,现在丁得水手中的这些市面上售价得接近二两银子一个,已经从这些尸体身上找到了好几个,故而王星平有此感叹。

“顾凤鸣的眼孔也忒小了点罢,就为了几千石粮食便要纵火,他担得起这个罪责么?”

张长庚一听便知水窝寨的事情早被盯住了,作答益发的老实不再丝毫隐瞒,“其实他是想嫁祸给几位大匠。”

“毁尸灭迹。”

“嗯,顺便给东家栽个火头的罪名。”

防火防盗一直是官府平日看重的事情,贵阳府发下来‘早起晚眠,小心火烛’的帖子这院中的每一处仓房墙上可都贴了不止一张,但凡有失火殃及民户的,最先烧起来的那家便称火头,若是火大,火头的家主也是要坐牢受刑的。

‘顾凤鸣打得好算盘’。

王星平现在也算想清楚了,将杀人放火的罪名载在几个外路汉的炉工身上,反正矿工、炉工和造反这两个字本就经常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罪名载给他们最好,何况丁得水几个在本地又没有根基。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还是王星平带回来的,跟他顾凤鸣可没半点关系。以往这粮库从未出过事情,这一回一换人便出了事,逻辑实在是非常合理。而作为火头的王家自然要忙于开脱,哪里还有时间去注意那消失的粮食呢,就算知道官府也不会先管这事。一箭三雕,要不是自家的对头,王星平都觉得应该给顾先生点个大大的赞了。

当然,对方能够想到放火与王星平最先考虑到的防备其实也是不谋而合,因为这实在是最好的消灭罪证的方法。

这时节故意纵火的事情从来不少,要么是为了掩盖罪责,要么是为了掩人耳目,放火从来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一把火烧得白茫茫大地净光净,轻则掩盖了贪占财物的真像,重则甚至能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王星平白天才在书院中与人讨论了《大明律》,同样是因为倒卖粮食引发的惨剧,太祖时大名鼎鼎的郭恒案如何能不清楚。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这桩旧事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注:1385年】,起因便是户部侍郎郭桓与六部官员相互勾结将地方税粮扣押不报,又涂改账册将公粮私占。朱元璋发现赋粮数目不对,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于是下令彻查。时任御史的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之便勾结李彧、赵全德等贪污官粮。

最后查出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都快抵得上国初一年的正赋了。为此皇帝震怒,‘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最后因为追赃牵连甚广惹得地方沸腾,又只得将负责此案的主官审刑司吴庸杀了抵数,这一次大狱最后杀了三万多人,光论波及的人数不比胡惟庸案稍差了。而且这件案子还间接影响到了如王家这样多少商家的生意,四柱账册上那些从‘壹’到‘拾’的大写数目字便是从郭恒案后由太祖皇帝逐次推行起来的,为的就是让账目更难涂改,这一做法后来也便逐渐流传到了民间。

这案子的罪行虽然夸张,历来民间主张对郭恒等人的动机也多存疑,但根究起来却让许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贪占钱粮如果爆了光,那是真会死人的,而且会死很多。故而后来的人都学得聪明了,尤其是世宗以来,官中风气益加败坏,靠放火解决的问题的也就多了起来。

嘉靖四十年万寿宫大火,宫中宝物服御尽毁,最后不过是杀了个据称醉酒的厨役了事,谁也不知道万寿宫的宝物到底有多少是烧了,还有多少是丢了。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章 北城烽烟试曲直 10--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