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逍遥江山>883章:千载难逢

东晋的谢安的手段与孔明差不多,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谢裒,官至太常。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时,便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工于行书。

谢安少年时曾拜访名士王濛,与王濛清谈多时,他离去后,王濛之子王修问:“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王濛说:“这位客人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琅玡王友,谢安一概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也被他写信拒绝。有关部门上疏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于是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多次应招而不出山,使得谢安的声名越拉越大,大有“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吊足了世人的胃口,终在升平二年,谢万在北伐时不能抚慰将士,又误认为敌军抵达,导致手下士卒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杀他,谢万不久被免为庶人,才使得谢安出山,此时他已四十一岁。

升平四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从新亭出发,百官都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谢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温的府第,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让侍从取来头巾。

桓温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体现对谢安的重视,此后肥水一战,东晋以八万大破苻坚百万大军,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名震天下。

得高僧指点,他多有领悟,不再行科举之路,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并交结了许多诗画之友。永乐十八年,年轻时代的朋友,这时已经做到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吴兑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在宣化幕府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在写给许多官员的赠序中,他都喜欢议论政事,尤其是关于边防的策略,一时为北方将士欣赏,慢慢的也有了些声名。

此后他返回北京,潜心书画、诗文终使得自己声名大躁,多有京城府衙来相邀,他牢记高僧之言,效仿孔明、谢安,在京城数年,江左第一才子徐朗的声名,竟传到了当朝汉王与赵王的口中,被汉王几番邀请下,他来汉王府效力,如今已有两个多年头了,起初汉王只是碍于他的声名不过是让他在府上掌管文书之类的俗物,但了解他心中所学后,便将让担任府中参谋一职,多为他幕后策划,这些年极受重用。

得知是汉王有要事相商,徐朗也顾不得收拾,眼下时局非常,少有不慎,多年的布局便可一朝尽毁,不可不慎,心头焦急,也顾不得收拾,匆匆出了书房,尾随侍卫而去。

乐安州城门前,杨峥的仪仗浩浩荡荡的进了城门,一路上倒是没遇到自己想象的那种刺杀的场面,但杨峥却丝毫不敢放松,虽说这段历史随着自己的到来,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但谁也保不齐汉王会做出什么样的


状态提示:883章:千载难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